蒋忠兰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以下途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1)利用教具。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在画面上,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疑问引导。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讲激素调节时讲“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一至两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情境。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猫头鹰时给学生讲述猫头鹰夜间捕鼠的小故事,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猫头鹰适于捕鼠的结构特点,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2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笔者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
(1)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2)鼓励质疑。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阀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4)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撰写的《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在盛市青少年创造发明科学讨论会和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获奖。在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同学们会更加努力学习和研究。茅以升曾经说过:“小论文孕育着大论文,小发明孕育着大发明。”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