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教学设计

2009-11-19 09:15李秀珍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月食球体形状

李秀珍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讲述人类地球形状的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形状这一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地球的形状;从内视角研究逐渐延伸至外视角研究,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体验认识过程,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书本和笔作为模拟实验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球体;利用平面、曲面移动位置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验证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用科学的方法(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搜集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认识大自然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艰难的历程;通过实验和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教学难点]

探究并举例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手段]

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探究,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

(教师播放地球影片,学生谈对地球的认识。)

2学习新课

教师讲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古代,人类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呢?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与本组同学讨论交流。评价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完成第24页练习6。

教师讲述: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认识不断进步,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思考,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flash。)

教师引导思考:远去的帆船是先看不到船身而后看不到桅杆,请你猜想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形状。

(教师实验,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实验时,应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来试试,同时完成作业本第23页练习2。

(学生活动、交流,回答作业本第2题。)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回答为什么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先消失?

教师引导结论: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人们从一些现象对地面是平面的质疑,得出地面应该是曲面。

教师讲述:时间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又注意到月食现象(链接月食图片),大家注意到月食时月面的缺损部分的边缘是什么样子吗?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结论:月食是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被地球挡住了,是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部分影乎),影子是圆弧形,说明地球很可能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都停留在遐想、推测的阶段,直到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航行。

教师提问:为什么船队一直向前航行,最后能回到原地?如果大地是方的,会出现什么情形?

教师引导结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人们最初从高空气球上观看地球(展示图片),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把卫星、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从卫星发回的照片上终于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真面目——球体(展示各种卫星拍摄的图片)。

(教师播放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完成作业本第23页练习3。)

学习地球概况,完成下列练习:

(1)按1米宽站3个人计算,绕地球赤道一周大约需要

人。

(2)假如我们以每天50千米的速度沿着地球赤道走一圈,那么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一圈?

3巩固新课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月食现象。

(1)月亮为什么有一部分变黑了?

(2)是什么遮住它了?

(3)遮住的那部分是什么形状的?

完成习题:(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分几个阶段?

(2)各达什么认识水平?

(3)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

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反思]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主要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教学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犹如学生在认识几何问题中由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构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不仅可以用球,还可以把书卷起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对学生的这一惊奇发现给予慷慨的赞扬,学生就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课堂中由于利用书本和纸笔直接进行活动,既方便又实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活动中参与积极,发言踊跃。

在教学中,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而不是学生主张的裁判。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可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以及对事物常常持怀疑态度等科学品质。

猜你喜欢
月食球体形状
越来越圆的足球
计算机生成均值随机点推理三、四维球体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日食和月食
你的形状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广告创意新方法——球体思维两极法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半影月食
Optimization of rice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kinetic model☆
日食和月食出现机会多少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