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琴
新教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为如此。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领悟、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多方思维,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是什么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还可能是什么?不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个层面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得以保护。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四、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一定过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物创造力。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学习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总之,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