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慧:把中网当成社会事件来做

2009-11-19 09:16
网球俱乐部 2009年21期
关键词:网球赛事球员

张 丹

从普通赛事到皇冠赛事,从光彩网球中心到国家网球中心,从金秋九月到十一黄金周,中国在众人的期许中稳步前行,作为赛事总临,这六年张军慧和他的团队见证着中网从襁褓中茁壮成长,个中酸甜苦楚却鲜为人知。

如果你曾经历过“莲花球场”全天候嘉年华的喧哗场面,此时你肯定会发出“烟花散尽是寂寞”的感慨。那是在德约科维奇夺冠后的第二天,当记者返回到中网赛场,举目望去,萧瑟的秋风中,只有零星的工人在拆除展架、清洁卫生。而当你走到工作区,推进中网赛事总监张军慧的办公室,看到好几家媒体正排队等候采访时,又似乎在提醒着你,中网仍在继续。

“我们的工作才走到了一半”,尽管升级后的中网赢得不少赞许声,张军慧却低调地如是说。走访中,记者发现,中网公司的每个部门都还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做报表和总结。

从普通赛事到皇冠赛事,从光彩网球中心到国家网球中心,从金秋九月到十一黄金周,中网在众人的期许中稳步前行。作为赛事总监,这六年张军慧和他的团队见证着中网从襁褓中茁壮成长,个中酸甜苦楚却鲜为人知,而采访中尽管声音已近沙哑,他依旧轻描淡写,“真没俐门想象中这么难。”

每晚凌晨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左右起床,这就是张军慧中网期间的生物钟。由于白天的工作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晚上经常难以入眠。每天的工作量之大,从他一天的行程中可见一斑。7点半举行安保、交通例行会议,及时处理各部门反馈的情况;接着监控场地的保障情况;8、9点钟,球员陆续到场,他得指挥安排赛程;然后把票务中心的统计报告告知媒体;遇雨、球员退赛的预案随时准备着;全天候监督电视大屏、场内信息播报……事无巨细,张军慧都要亲历亲为,“讯息是万变的,即使赛前把一切都已经规划好,每天还是有大量需要沟通和协调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结缘中网

说到如何与中网结缘,张军慧用了“机缘巧合”四个字,而从分析他的资历来看,却有几分冥冥之中的注定。张军慧曾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培训部中心主任、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在办公室工作时还负责组织和策划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而真正与体育沾上边,还是因为在2001年成功操盘了轰动一时的“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事件。“可能是当时媒体界做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而我算是有过这方面经历的,所以选择了我吧。”

致于接下如此大型的国际赛事,而且是自己从未涉足的网球领域,张军慧的勇气和胆识不容小觑,“我之所以敢来做,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没把中网当成一项体育赛事,而是当做一个社会事件来做。一项赛事只是就本体来说,根本做不大,永远做不成让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传媒行业出身的张军慧从最初就把握住了中网发展的大方向。

除了每年一周左右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拉拉秀、中网·网动中国、中网级别联赛等都是中网打造的品牌项目。“中网的品牌营造其实是多维的、全方位的、长周期的,一个赛事如果只是进行一两周,还不足于吸引人,不足于融入到参与者的生活当中。”众所周知,四大满贯除了历史悠久、影响力广外,持续推出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其忠实粉丝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中网所力求做到的。

艰难起步

2004年,中网在凉飕飕的细雨中出发,这也似乎预示了开局不利的惨淡结局,“第五大满贯”的口号更成为众人笑谈。那也是中网向张军慧发难的第一年。当年8月底,中网最初举办地光彩网球中心才正式交工,而比赛定在9月份的第二周开打,留给张军慧的是仓促的准备时间。“面对崭新的球场,一时间大家都懵了。公安、交通部门得重新培训;比赛如何设置;球员如何练球、入场大牌球员的保障工作如何进行;门票的销售,几点开场、撤场……”隔行如隔山,张军慧和中网团队每次一讨论就熬到半夜,沟通成本高、消耗时间长,效率还很低。由于对赛事知之甚少,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场面曾一度混乱。现在回想起当年的摸索之路,张军慧用了“第一年走得不好”来概括。

经过两年的磨合,和中网合作的各个环节才慢慢顺畅起来。比如球员入住的指定酒店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伟之杰”安保顾问公司等,他们对赛事已经相对熟悉了。今年搬到国家网球中心后,曾经有过参与亚运会、奥运会、世青赛工作的朝阳区政府对中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让张军慧的工作更加顺利。

国外取经

网球毕竟是舶来品,在中国要把网球赛事办好,到国外取经学习也是张军慧和中网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观摩四大满贯、印第安纳维尔斯大师赛、迈阿密大师赛、ATP、WTA总决赛外,美国NBA、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西班牙斗牛比赛等久负盛名的传统赛事也都给张军慧很多启发和借鉴,“观看斗牛时,你会发现仪式在一个传统赛事中的重要性,比如斗牛士的出场、全场举起黄手帕欢庆、获胜者割下牛耳等;观看澳网、印第安纳维尔斯和迈阿密大师赛、NBA,你会发现他们注重的娱乐性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法网、温网让你感受到网球文化的重要性、网球的高贵、对高端人群服务的精致。”

给张军慧冲击最大的是,这些赛事组织者在给他讲述细节时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他们的骄傲,甚至于“傲慢”。这也是鞭策张军慧回国后努力工作的源动力。

中网团队

“对于他们,仅仅用职业素养去评介远远不够。他们爱中网,他们是‘中网人,中网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都在,就像家人一样亲切。”主管商务的熊建华、吕品德,竞赛球员管理部的陈震,财务经理冉红,安保部门的李威、竞赛部的云川、票务部的杨玉华、总经理助理刘明秋、宣传部的李立强……张军慧如数家珍、心存感激地报出他们的名字。迄今为止,中网团队有40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随张军慧一起打拼过来的。

2007年从WTA争取到皇冠赛事的举办权,同年9月份争取到ATP500的积分,跟随参与赛事升级全过程的陈震对张军慧的领导魄力体会最为深刻。“2007年是很困难的一年,经济和舆论都面临很大压力。很多反馈的意见是,中网这么年轻,先这么做着吧,没必要在短时间内发展这么快。而张总的眼光很独到、很有远瞻性,他抓住了当时网球的整体大盘在变动的机会,下定决心要尽早完成中网升级。”

中网前两年,国外团队在赛事各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方对他们的依赖性很强。张军慧经常告诉手下,“总有一天,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承担,每个人都要学着去独挡一面。”陈震就是在不断跟国际组织沟通、交流、碰撞中,在竞赛球员管理部门中处理事情来更加游刃有余。

李立强从报社中出来,加入到中网团队,原因有二,“一是赛事吸引我,二是张总的信任打动了我,让我觉得跟着他干有奔头。”2006年,原本的合作伙伴TOM集团退出中网,当年的中网能否顺利举办还面临着考验,李立强就是在那样的艰难处境中加入到中网行列,负责宣传和志愿者方面的事务。

“向第五大满贯迈进,这是中网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望,需要全球网球人的认可,这个过程也许要花20年、30年,甚至更长,但只要慢慢积累,总会成功的!”张军慧对中网的未来信心满满。

猜你喜欢
网球赛事球员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超级殚跳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