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写苍生

2009-11-17 08:48
时代人物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土地黄河画家

供稿\孙云苓辑\付秋霞

冯向杰,自号桑泉道人。山西临猗人。生于一九四一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协会会员,中国体育美术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中国画院艺术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早年以画水彩画,体育速写知名画坛,出版有《冯向杰水彩画选》、《水彩画特殊技法初探》、《怎样画体育速写》、《冯向杰体育速写集》(3辑)《书法与生养》专著,后开始攻研水墨人物画,以历史和现代题材为其表现主旨,出版有《冯向杰画集》,《冯向杰中国古典诗词画意》、《冯向杰黄河采风》、《黄土地人物速写集》、《古装人物画选》等。其画风质朴大气。格调高雅,富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有百余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美术院校、文化和企业机构收藏。

奔腾咆哮的黄河水,饱经沧桑的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我国著名人物画家冯向杰用画笔向世人诠释着黄河文化的精华。

初识冯向杰

认识画家冯向杰缘于2000年的一次采访,那时他刚刚开始他的独步黄河采风活动,我是在三门峡的一张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并得知他是运城临猗人,正在平陆驻足。于是凭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我和同事直奔平陆。那次只是匆匆的一晤,我对他的印象很深,握手之间我不得不仰望他,他一米八儿的大高个子,黝黑的脸庞,花自飘逸似乎有些凌乱的长发,周身都洋溢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

暂短的采访结束后,他就应朋友之托画开了画。那是我第一次见他画画,一张沾白的宣纸在他的挥毫之间便层峦叠嶂,五彩斑斓。站在他背后看他画画真是一种享受,那种气势和挥洒透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与洒脱。采访中得知他要以花甲之年千里独行绘黄河,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之交,交往中他的率真、豁达和不老的童心让我们和他没有年龄的界限。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们几个朋友陪他到黄河边写生,他拣剑一块像黄河人脸谱的石头,在黄河的微风中欢呼雀跃的情景,真是童真未泯。这多年,他执著地奔走在黄河边,一边采风一边写生,创作了大量的和黄河、黄土地有关的人物画,引起国内书画界的关注。

每次他下来写生都成了我们这些朋友相聚的一个机会,人说诗画同缘,酷爱诗歌的我从他的笔墨中感受到了诗意的黄河,和他对黄土地的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他从内心喜爱和欣赏晋南民间的艺术,喝黄河水长大的他难以割舍血浓于水的乡情,所以他的黄土地、黄河人系列才那样震撼人心。

走进冯向杰

真正感受他艺术的冲击力,还是那次在运城的画展,2005年夏,冯向杰在家乡运城搞了一个特别的画展,向家乡人民汇报他的黄河之行的系列作品。当我走进展厅的那一瞬间,同样喝黄河水长大的我有种想落泪的感觉,在他苍劲有力的笔墨中一张张满含沧桑的朴实的脸迎面而来,让我应接不暇,就好像站在壶口瀑布前的感觉一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冲击和震撼。站在巨幅的画作前,那些刻满沧桑的脸、那些充满期盼的目光击中了我,让我无法遁逃,一时呆立在那里,耳边似有阵阵波涛涌过。

“古街老巷系列”会带你走进昨天,“父老乡亲系列”会让你融入亲情。那些弃船,那些小脚老婆,那些古老街道上远去的背影,都在讲述着黄土的厚重、黄河的悠远和黄河人的坚韧。让你不得不走进画家用画笔营造的特殊意境里,和他一起去感受他对黄土地和这条养育过他的大河的诠释。你不得不走进那种历史的凝重之中,从中感受已经飘逝的昨天。

冯向杰的“黄河系列人物画”,他是饱蘸着对父老乡亲的浓情厚意落笔的,所以每一个线条都赋予了他的真情,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简略的勾勒下却有强烈的感染力。众多作品组合烘托,形成一种气场,使人不得不随着他的讲述走进那片古老的黄土,并被他的画笔牵引着、感动着、震撼着。

我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是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妪,手拿拐杖坐在自家门前,那是一个老宅院,高高的门楼上层叠的砖雕表达着这个古老宅院斑驳的历史,门前的两座石头狮子,似乎也满含心事,老人的表情是静谧的,她独坐在自己的世界中,阳光从外面透出,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巧合,那阳光好像形成了一个红色的吻痕,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青春和爱情,谁又能说,这样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妪,没有她灵动的青春和不老的爱情。如今,她就这样坐在自己的依然年轻的回忆里,坐在属于她自己的和她眼前奔淌而过的黄河有关的回忆中。在这幅画作中,画家用特殊的语言讲述了老妪的一生。

解读冯向杰

这多年,冯向杰沿着秦晋大峡谷,由晋西北的偏关、河曲开始至晋西南的风陵渡,到河津的龙门以及奔腾的壶口瀑布,他边走边用笔记录着,用心感悟着,用笔描绘着。乡村、人物、河滩、峡谷、弃船、田野等等,只要是他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那滚滚的波涛在他的胸中澎湃着,那熟稔的亲情在心中激荡着。他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也正是沿着这段黄河和黄土地,画家的足迹徒涉二十多个县、市,深入到更多的山村和古镇,行程达数千公里。这是一次画家与黄河心灵的对话,冯向杰要在这行走中感受黄河,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同归和升华。

走出由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在行路中阅读黄河,使冯向杰对家乡这段黄河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他用自己的心灵感悟民族艺术中“原生态”的纯美,在行走中找寻属于他自己的艺术源泉。在纯朴的乡音、民谣、民歌和民间艺术中让心灵同归宁静,感受真实、真切和真挚的黄河以及黄土地历经沧桑的情境,这一切的感悟在他的速写长卷里我们都能感受到。

应该说,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印痕。真正的艺术家都具有着某种摈弃物欲和时尚诱惑与困扰的品质,而以殉道般的精神放逐、不计功利地全身心投入,去发现和创造一个精神的天地。冯向杰就是这样用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所认识的黄河,表达一个黄河人儿子的精神情怀。

在《中国艺术家》第23期,中国书画名家专辑里选的一组画中,画家冯向杰用素描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黄河边的风土人情,那阳光下金黄的土地,那土地上劳作的乡亲,那黝黑的脸膛上满足的微笑,那醇厚的目光里满含的期待,都在画家饱含真情的笔触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心灵的净化和震撼,这组画在构图施墨上也颇具创意以黄褐色为主调,所有人物的衣服都是黑白两色的明暗点染,简约明快,粗犷质朴:所有作品都是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那样的真实,就像我们朝夕相处的黄河人,就是那操着浓重乡音的父老乡亲。整个作品在写实的手法中略夸张变形恰到好处,有力的笔锋勾勒出岁月的痕迹和记忆的年轮,让读者从那一张张朴实厚重的身影里,从那憨厚淳朴的笑容中,

感受到一种来自黄河和黄土地的深厚的历史沉淀及很深远的意境。

冯向杰生于黄河岸边,少小离家,他乘着一条木大船渡过黄河,开始了笔墨闯世界的生涯。几十年来,曾以体育人物速写和古典诗词画意知名画坛。但是,有一个题材他始终未敢触动,有一个夙愿他终生不能忘怀,这就是为生他养他的家乡——黄河和黄土地立传。几十年在外奔波,他一直在内心最干净的角落保护着那梦里的大木船,那是他精神世界的原动力,那是他日思夜想的家乡,他梦里的黄河。

多年后,作为一个六旬出头的老人,他怀着对黄河和故土的一片深情开始千里独行。他要用手中的笔描绘他眼中和心中以及梦中的黄河和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就这样开始并坚持了七八年,这是用心灵接触感悟黄河的过程,一笔一画都饱蘸深情。他一边行走,一边记录,一边感悟,一边思考,从那金黄的如绢子般的黄河水中,感受故土的柔情,从那奔腾的壶口瀑布中感受黄河的豪迈,从乡亲们的问候和亲切的笑脸中感受乡情的真挚。他在一次次感动中顿生灵感飞笔记录那些精彩的瞬间。

几十年魂萦梦绕故土,几多回铭心刻骨的记忆,那些浓浓的情在心中澎湃着,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和绘画里。经过数年的采风、积累、酝酿,他厚积薄发,删繁就简,终于有了这一组“黄河系列”。这是一次真正的投入和创造:心底墨奔黄河水,胸中丘壑尽黄土,浩浩历史,悠悠岁月,苍苍色彩,奔涌笔端,浑然天成。一个艺术家,只有真正进入了自己的精神栖息之地,才能左右逢源,物我两忘,随心所欲不逾矩。“黄河系列”的诞生,把冯向杰的绘画艺术推向了超然的境界。他的这次历时多年的行走黄河,使他在艺术上有了一种顿悟,那种远离后的回归,同归后的找寻,找寻后的思索使冯向杰的绘画精神飞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冯向杰在找寻他记忆里的人和木船的过程中,终于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寻到了他内心真正的黄河与黄土地。

续写冯向杰

冯向杰的黄河、黄土地采风已经画出了很多作品,我知道为了这些画作,他已经在黄河的中游山陕地段奔波了很多年。一个画家多年画着一个命题,所为何来?

我一遍又一遍的翻看他的画册和相关资料,站在他的画作前,仿佛只看到两种颜色,黄和黑。四围都是黄色的彩,黑色的墨。四围都是黄色的土地,黑色的人群。他们黄色的皮肤,又与黄土融合。漫无边际的黄和黑向我贴近,向我渗透。千年以来的民族生存,民族苦难,民族向往涌上心头,血在涌,泪在涌。我从未受到这样强烈的视觉震撼,这就是我们的黄土地!

冯向杰笔下有几幅画,都画到了“吃”,比如《大旱之年》、《一场好雨》、《民以食为天》。其中,《大旱之年》画面中央那个端着大碗的老农,他的悲苦和无奈,他身后几个老汉的焦虑和麻木,谁看谁揪心。《一场好雨》带来了喜庆,看那五位老农笑得那样自然,那样开怀,那样由衷。《民以食为天》是一幅全家聚餐图,这家人神态各异,姿态不一。左下角那个中年男子只在认真拨饭,没有笑容。右边那位年长者,停箸端碗,在沉思着什么。他在担忧来年的年景呀!悲哉!一顿饱饭,千年忧思。

既画现实,也画历史。冯向杰画面有些是历史的千古,历史的遗留。比如骄阳焦土,比如黄土旱塬,比如窑洞,比如衣饰,比如小脚。《山道弯弯》与《最后的金莲》画得都是小脚,演习前年的小脚女人,在山路上沉重的行进,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民族的重负。历史是传承,历史就存活在现实之中。我们不必到画面之外去寻找什么历史。看冯向杰笔下那些人物面部,一个个如刀劈斧削,那一条条皱纹,如铁线勾描,像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像一圈一圈历史的年轮。千年沧桑,万古风雨,全刻写在一张张脸上,这就叫传神,传历史之神,传民族之神,传艺术之神。在《烟民图》里,老年和中年的烟民神色凝重,看得出来,烟草不过是沉重生活的短暂解脱。内中一个小烟民(少年),却有几分嘻皮相,是对历史的不屑?是对生活的轻薄?两代人的变异跃然纸上。组画中有一幅《黄土地之魂》,这也许是冯向杰的点题之作。烈日下,沟壑里,四个老农背着四捆柴禾向我们走来。他们的重负,他们的坚韧,他们的达观,他们的抗争,他们的向往,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民族脊梁!

冯向杰辛苦奔波,已有数年。每次从山西回来,都是一身疲惫,两脚风尘。在他身上,我更多的感到的是阅尽山河写民族的历史责任。当今画界,画家们或养尊处优,或热衷制造流行色,或以奇形怪态误导诱人——我敢说,像冯向杰这样乐于认真写实,反映生活,记录历史的画家已经不多。记录历史的作品必然与历史同在。与历史同在的作品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因为若干年以后,在民众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必然是他们和他们的作品。

大爱无疆真情满,黄土地上写苍生。我们相信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今后,冯向杰笔下的黄河与黄土地作品,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民众所欣赏,所珍爱,所感动。

猜你喜欢
黄土地黄河画家
牛年感怀(诗)
《黄土地》画报
弯腰的谷穗
酷炫小画家
黄河
恋恋黄土地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