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重读经典

2009-11-17 08:48
时代人物 2009年4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艺术家文明

袁 加

二十世纪的中国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民族独立,中国再也不可能成为被人欺辱的国家。二是完成了社会生活从动荡到和平,从革命到建设状态的转变,成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我们的变革始于危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中国社会发展遇到危机条件下的被迫抉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现象的研究和关注,成为社会思想、政治和文化领域中最瞩目的话题。这又促使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文化走向、整理我们的文化记忆、开启我们从全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宏观思考先进思想、文明价值观等基本问题。而今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缘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自信。近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反思潮,说明我们今天决心理清自己的发展脉络,找到文化作用于历史激变的原因的历史态度。我们力求客观地、理性地、多角度地去认识这段历史。从中找到以我们自己艺术发展为主因,而不是像过去简单地重复西方人的经验和审美判断标准。这是我们今天策划本展的动机和缘由。我们从2007年秋,即开始策划了5届绘画、雕塑系列展,名为《回望、反思、重读经典》。本次“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也是这一思路的继续和深入。

我们今天有能力进入一个正常的社会发展阶段,得益于二十世纪前辈们的努力。为此,我们特邀12位共和国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尽管他们只是在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著名艺术家,但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研读和体验艺术家们在二十世纪的所思、所想、所为,直面他们真实的心灵轨迹。

这些艺术家的名字,与共和国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他们是张仃、林岗、靳之林、钟涵、詹建俊、闻立鹏、袁运甫、靳尚谊、朱乃正、袁运生、王怀庆、陈丹青。以上久负盛名、德高望众的艺术家们,不仅创作精进,著作颇丰,而且长期工作于艺术教育领域,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桃李满天下。这里展示的是艺术家们建国以来120余幅重要作品,也是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

解读这些绘画作品,使我们对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保卫刚刚独立的共和国,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社会性的艺术实践中去。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依托于共和国成长的前提之下。从那时一大批经典艺术的创作中,即可印证这一点。如国徽的造型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标志性建筑环境设计,还有一大批历史画的创作等。在中国艺术史上,这些作品又一次把艺术和现实政治、社会理想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实践上完成了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艺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标。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性艺术的开端。

新中国艺术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为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生活,而急切地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的真实过程。艺术家迅速地向苏联,并通过苏联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艺术家们将系统性的学习成果,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传达给中国社会,形成了以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为主体的思维定式。这一成果促进了我们与现代西方发达社会的直接联系,也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步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时至今日,另一问题也开始显现,即我们在放弃了自己固有的传统价值标准时,亦将面对我们的文化被西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所覆盖和边缘化的事实。与此同时,西方当代艺术深刻的非精英化文化危机也在日益显现。这一现实为我们提出了反思的要求,即社会理想政治的普世价值观不可替代区域文化的独特性要求。文艺不仅要反映客观现实、政治和社会理想,文艺还有它内在的自身规律和传承的要求。近百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建构自己的主体文化精神和价值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大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文明价值观,才能对全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所贡献。

另外,由于历史的缘由,我们总习惯于把艺术的发展用先进和落后、左和右等进化观、现实政治的话境来确认其合理性。而我们对历史的误读,又成为我们认识自身力量的障碍。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着重展示了众多艺术家在“西风东渐”浪潮中多方面的艺术追求。他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的自由表达和承继传统文明的信念流露出来,形成了丰富的视觉艺术情境。这些独立追求与自由思想的火花,在社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年代中,显得尤为珍贵。这亦成为我们今天反思文化主体意识的先声。

我们从这些艺术家们的努力中,体会他们的辛苦、诚恳和坚持。他们的成果奠定了我们建构中国现代主体文化价值观的基础。因为他们的努力,使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更系统的知识,更准确的判断。在建设更富强、更文明、更民主的现代中国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将客观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的中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艺术家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对不文明说“不”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文明歌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科举史料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