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忆里的那抹荧光

2009-11-17 09:04
计算机世界 2009年36期
关键词:电视机

许 磊

一个小小的“画匣子”,用它传递故事和信息时独有的“声色魅力”,吸引了十几亿人围观,并彻底改变了这十几亿人的生活。

电视是什么?它曾是一种新技术,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传播媒介;它是一种奢侈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它的人总是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优越感;它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是十几亿人共同的家庭成员。

新中国50余年的电视史,是由技术变革、制度变迁、产业发展、内容创新交织编写而成的。从每个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中,都能发现它的印记。

稀罕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1962年春天,武冲正在北京读小学。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胡同口的街道办事处里有了一台黑匣子,“里面能放电影”。很快,这台“北京牌”9英寸黑白电视机就成了胡同里的“明星”。此后每当夜幕降临,武冲都要跑到胡同口去占座,因为“画面实在太小,不靠近点就只能听声儿了”。当时电视里最多的节目是京戏和电影,五色脸谱在黑白屏幕上全成了夸张的“鬼脸”,这让童年的武冲一直觉得京剧人物很吓人。

后来,武冲随父母去了哈尔滨,电视在那里同样是“稀罕物”。文化大革命时期,电视节目更少了,《红色娘子军》等8部样板戏被翻来覆去地播,潜移默化中,把这8部戏的台词记了个滚瓜烂熟。

上世纪80年代初,武冲在东北做了几年中学教师之后,他考回北京读大学。这年,准备成家的武冲抱回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得街坊四邻都跑来看新奇。“当时,家里有台电视机还相当显身份的。”武冲回忆说,那时中国平均1500多人才有一台电视机。

武冲家的电视顺理成章地成了邻里邻居的公用娱乐设施。因为新鲜,就连广告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尽管没多少频道可选,可每次都得等到电视台把一天的节目全放完,出现雪花了人们才肯散去。

几年之后,武冲有了点积蓄。他想把家里的电视换成彩色的,却发现彩电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凭票供应。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家电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场设备引进的浪潮。统计显示,从1985年~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了115条彩电生产线。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8年,武冲惊喜地发现,买彩电可以不用票了。自此以后,彩电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才终于飞入了 “寻常百姓家”。

从黑白到彩色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面向北京地区开始实验广播(1978年5月1日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当时全北京的电视机数量总共只有50台。这被看做中国电视产业的开端。

可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让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产业几乎陷入了停滞。”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告诉记者,当时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制作主要依赖胶片,程序繁杂,质量粗糙。传播技术的滞后,加上教条的电视传播观念,让电视的媒体特色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突出,广播一直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电视台甚至生存困难。那时候,无论是电视从业者还是观众,恐怕都想不到,电视机有一天会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970年,全国电视专业会议决定进行彩色电视制式的“攻关会战”,彩色电视被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最终中国电视制式通过引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实现,确定为PAL的彩色制式。1973年,电视台开始陆续发射彩色电视信号。但由于整体经济水平的限制,黑白电视仍然占据着主流。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机解除凭票供应后,彩电才开始普及。

而《国际新闻》、《新闻联播》、《动物世界》等节目开播、《加里森敢死队》、《血疑》等境外电视剧引进,以及春晚出炉,一系列荧屏新事物的出现,也让中国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变得色彩斑斓起来。

1981年11月,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在日本举办的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力克群芳。节目一结束,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生纷纷高举五星红旗在校园里游行庆祝,高呼“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改革开放之初,这场比赛点燃了大众的激情,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

1987年,费翔在春晚上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整个华夏大地的“追星族”,迪斯科、爆炸头、喇叭裤成了流行。而《西游记》、《红楼梦》等一批国产连续剧的播出,更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这一时期,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观众的迅速增长,电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电视制作技术和制作水平成熟起来,传播的方式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比如在新闻领域,电子新闻采集设备和多媒体非线编辑系统的应用,让电视新闻的采访和制作变得容易了许多,同时也为增加电视节目播出量和播出次数、提高新闻时效创造了技术条件。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确定了“分级建设,四级办台”的方针,打破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格局,允许市、县根据当地需要开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自此,全国的电视台数量从1984年的93个激增到1997年的923个。

而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电视业的新一轮革命——省级电视台陆续上星,卫星电视又推动有线电视的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有线电视系统已发展到2000多个,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和乡村。

“数字”改变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洋品牌渐渐被国产品牌的价格战逐出了低端电视机市场。然而,本土电视制造商们却沉醉于“立竿见影”的价格战和概念炒作中,没能利用已有的市场份额和效益优势稳固“战果”。2000年,本土电视制造商集体性地错过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中国彩电业面临全行业亏损。

进入21世纪,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高端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哈艳秋教授认为,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冲击必将给电视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武冲的女儿毛毛,是从小看电视长大的“80后”。但上了大学以后,学校没有电视,逐渐地她也就没了看电视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上网。这种情况,在时下的年轻人中十分普遍。

对此,“借鉴互联网特点,开拓电视传播的互动性”成了电视业内对未来电视发展的一种共识。从技术层面上讲,数字电视的互动与互联网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基于IP协议完成,区别只是一个用遥控器,一个用鼠标。短信互动、网络投票等在数字电视平台上也都很容易实现。

而《中国数字电视》杂志总编辑包冉指出,看电视和上网最大的不同,是用户的心理需求。互联网的参与度最强,是典型的“热媒介”;而电视的目标在模拟现实,屏幕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追求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他指出,电视的互动方式,一要简单,二要虚拟现实。

如今毛毛已经工作两年多,独自在外地生活的她,一听到电视里《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就会“特别想家”,一家人伴着这些节目吃饭、聊天的场景常常浮现在脑海中。“电视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家庭氛围,就像家庭的一分子。对它,我始终都保留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

第一台电视机 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712厂)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并命名为“北京”。

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970年12月,由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生产。这个时期我国彩色电视机的重点元器件仍需进口。

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播。全台只有职工约30人、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演播室,和一辆改装的黑白电视转播车。

第一部连续剧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第一部室内剧1990年,中国第一部室内剧、54集的《渴望》开播,“举国皆爱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当时的一道独特风景。

第一台春节晚会 1983年,黄一鹤执导了第一台央视春晚。“实况现场直播”、“有奖猜谜和电话点播”等办春晚的创意,不少沿用至今,而央视春晚也成为中国的“民俗”。

第一次商业广告 1979年春节,上海电视台春节播出了内地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养容酒”。

进入21世纪,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高端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电视机
老电视机“发疯”事件
闭眼睛的电视机
闭眼睛的电视机
电视机的故事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被骗的电视迷
电视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谁发明的?
神奇的电视机
被骗的电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