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柱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作为城市的主流媒体,不应仅是单纯地报道民生新闻,更重要的是要把报道的问题予以解决。作为解决民生问题见长的新晚报《老百姓》版的一名老兵,我见证了该版十余年报道民生新闻,解决民生问题的全部经历。
一、代号行动:强势解决民生问题
新晚报《老百姓》版推出的诸多代号行动,为哈市的老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助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1月6日发起的“为打工者讨工钱”的“一号行动”,是《老百姓》版创版一个多月后打响的第一个战役式大型报道。当时距离过春节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哈市的劳务市场却有许多外地的打工者已经连续几个月拿不到工钱,没钱回家过年。《老百姓》版全体采编人员在37天内,联合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记者和劳动监察人员组成讨工钱小组到拖欠打工者工资的单位帮助打工者追讨工钱,《老百姓》版每天以整版篇幅进行集中报道。最终,为3 000余名打工者讨回工钱4 000多万元。
省市领导对此行动都给予重要批示,全国总工会专程派人到哈市总结经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此行动进行了报道。全国妇联有关领导人在全国妇联会议上号召在全国推广“一号行动” 维护打工者合法权益的经验。“一号行动”的成功为该部门如何报报道和解决民生问题积累了经验,带来了动力,一个又一个涉及民生的代号行动相继出笼。
2000年8月,记者了解到,哈市许多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不为职工参保,职工辛苦了大半生却在后半生没有依靠,而许多劳动者还不了解企业为他们参保是国家强制性的法规要求。经过精心策划,《老百姓》版发起了主题为“帮你追回养老钱”的“四号行动”,《老百姓》版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为我市1万多名职工追回养老钱800多万元,给劳动者和企业上了一堂劳动法普及课。
中华全国总会为此向行动组发来贺函,盛赞“四号行动”;全国劳动保障工作现场会临时改变到哈市召开;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新闻媒体相继对“四号行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随后发起的多个代号行动为哈市的老百姓解决了包括居住环境、住房、供暖、物业等涉及民生的诸多难题,这些代号行动深入民心,即便过去多年,很多读者仍能脱口而出,印象深刻。
二、系列报道:重点解决民生问题
如果说代号行动是《老百姓》版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次大战役,那么系列报道则是《老百姓》版解决民生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虽然影响没有代号行动那样大,但结果同样精彩漂亮。
2002年6月6日,《老百姓》版与哈房集团联合推出“联手打造靓化楼道”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共美化楼道36 832个,完成全市楼道的86.3%,受益居民达到上百万人,市委随后决定将“靓化楼道”工程作为本市长期群众性活动保持下来,并在第二年继续实施该工程。
这次活动还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单位的多次报道,影响颇大,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被市民评为“民心工程”、“积德工程”,受到省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高度重视。
这些系列报道活动,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百姓重点解决了一批生活难题,受到百姓的赞许,影响同样深远。
三、重点报道:持续解决民生问题
除了代号行动和系列报道外,《老百姓》版每周都要求每名记者要有报道民生问题的重点题目,做到持续解决民生问题。一篇篇有影响的重点报道,也是该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新亮点。
2006年冬,有读者反映,原太平区一家砖厂因欠饭店的酒钱,竟然将上级部门给该砖厂困难职工发放的救济面粉拿去抵酒账,职工们对此意见很大。通过深入采访,我采写了《拿职工救济粮换酒喝》的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多日的追踪报道,最终在春节前夕,为两年未拿到救济面粉的数十名职工讨回了救济粮,维护了他们的权益。
“地摊”,一直市民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方面,摆摊者需要用其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城市需要有序管理。围绕这一问题,2007年,我采写的《“地摊”这道难题该解了》一文,将地摊的“违规中生存,取缔中壮大,需求中发展,矛盾中问计”的两难处境报道出来,使得该文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并促使有关部门研究解决该问题。
十余年来,《老百姓》版为哈市的老百姓解决的民生问题数以万计,也使得《老百姓》版在解决民生问题,服务民众方面一直处于领跑位置。正像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说的那样,《老百姓》版是摸着百姓的脉搏在做报道,一个个亲民爱民为民的行动,让人万分感动。它不仅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注重如何解决生活难题,注重怎样更好地服务民众,扎根百姓的沃土,必然生机长存。□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