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正 蔡馥敏
作协因何遭遇“围城”之嫌?王弘正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在钱锺书的《围城》中,婚姻的“围城”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实生活中,“围城”也无处不在。数日前,金庸将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6月23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却高调宣布退出北京作协。这一进一出之间,多少体现了作协的围城特质。有网友在博客中写道:“只是难为了一些如北京的王力雄,湖南的余开伟、黄鹤逸,上海的夏商,山西的李锐、张石山,新疆的刘亮等等作家,近几年来纷纷要退出作协,因为即使是留在作协里的,也都觉得作协‘没意思,看来作协也是‘围城,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要出来……”那么,作协是不是也成了“围城”?
一是作协门槛太低。据有关人士解释,只要是出了两本书,并每年按时交纳会费的,都可以申请加入作协。演员刘晓庆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因为出两本自传,交点会费,对刘晓庆来说,不过举手之劳而已!但是,著名演员未必能成著名作家,拿自己的那点儿烂事说事的自传,要想赢得广大读者的拥戴和青睐,我看很难。只要是名人,只要他能出几本书,不管质量如何,都可以成为作协会员,这多少反映出作协的内虚和不自信。
二是作协里面的官气太重。在每一个作协圈子里,什么作协主席、副主席、理事等等,一大堆的职衔名头,仿佛一个个官气深重的衙门。拥有了这么多头衔的各级各类怍家,除了每天处理那么多的俗务,还能创作什么作品?还能给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吗?
三是文学界佳作乏善可陈。受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浮躁之气、急功近利之风也很盛行。说白了,很多人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文字变成票子,至于那些所谓的作品对社会和历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很少会考虑的。
作协是“围城”还是贵宾俱乐部?
文学作品要高于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一个集权贵、富商、名人俱乐部式样的作协没有服务意识,只有行政官架子,在一定的时期搞点活动、笔会,然后给一些人批发作家的帽子。原来在里面的一些独立的作协会员当然会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退出了,而选择进去的人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其他的目的。随着网络信息的极大开放和便利,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来临,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样也是人人可以当作者,而作协的管理服务功能却是停留在旧时代的路口盲目绕圈圈,这样的作协撤了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大笔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少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拉锯战。
文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心灵归属问题,是人的精神体现,也就是人文关怀,可在众多的社会问题面前,作协体现出了多少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