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中维护大学理想

2009-11-16 05:40竺可桢
科学启蒙 2009年9期
关键词:竺可桢浙大气象

人物档案: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另名烈祖,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共党员。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气象”成就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两岁起就开始认字。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之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伐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浙大“保姆”

1936年4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1937年,浙江大学为躲避战事、继续学业,举校西迁。竺可桢带领633人四度迁徙,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多千米,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远离炮火和敌机的干扰),史称“文军长征”。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

竺可桢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在当时的大学校长中恐怕无人能出其右。1949年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校长60寿辰举行祝寿晚会,“健身房里挤得水泄不通,参加的人数超过任何一次晚会的记录”。尽管竺可桢因不赞成为他祝寿而没有到场,但学生热情高涨,他们献给校长的一面锦旗上赫然写着“浙大保姆”四个字,表达了学子们深深的敬意。

此外,竺可桢还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他还领导了黄河中游地区、黑龙江、新疆、云南热带生物资源,华南热带生物资源,土壤、盐湖、青海甘肃地区治沙,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等10个考察队,考察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所得资料填补了我国许多方面的空白。他的足迹遍及除西藏与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区。

(责任编校:李婷婷)

猜你喜欢
竺可桢浙大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