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瑞全
当我看到男孩的时候,是在仲春的一个下午,阳光正暖暖地透过窗户照了进来。
男孩个子瘦小,头低垂着,独自站在角落里不肯说一句话。
班主任王老师向我坦露他的无奈:男孩家在农村,读小学时由于成绩突出考入现在的初中重点班。一开始男孩成绩不错,学习也很有劲头,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后来不知怎么了,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老师询问原因,他不予理睬,最后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
王老师非常焦急,把他带到我办公室寻求帮助。王老师还告诉我,男孩缺乏自信心,平时不爱和同学交流,总喜欢一个人呆着。
送走王老师后,男孩仍旧拘谨地站着,没有说话。
在一段时间的沉寂后,我打破了僵局:“老师希望在某些方面能给你一点切实的帮助,行吗?”
他点了点头。
“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我觉得到了初中后有了许多无形的压力。以前上小学时,我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到了这里后,发现很多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一开始我信心很足,感觉自己在这里也能像以前一样。可是几次考试下来,一次比一次不理想,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其实很笨,以前都是自以为是,不知道还有很多人比我更懂得学习。”
“是不是多次考试的失败让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
“嗯,以前父母总以我为骄傲,但现在在家里父母不喜欢我,在学校老师、同学看不起我。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因为我怕自己做不好而被别人看不起,说我笨。”
看来,正是多次的考试失利让他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由于没有得到疏解而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心理危机不断弥漫,进而危及了他的人际关系,并对他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
针对他的情况,我首先给他讲了一个心理学上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的精彩表演后,跟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这时小孩注意到一头大象,他好奇地问父亲:“大象力气那么大,它的脚上只系着一根小小的铁链,它为什么不挣开那条铁链逃跑呢?”
父亲笑了笑,耐心地解释:“孩子,你说得很对,大象的确可以轻易地挣开那条细细的铁链。但是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驯兽师就用这样的铁链来锁住它,那时的大象力气还很小,它很想挣开铁链的束缚,曾经不止一次地想扯断铁链,可是试过几次以后,它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它长大后,就心甘情愿地接受那条铁链的限制,不再有逃脱的念头了。”
男孩听后,想了很久。
“你能告诉我,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吗?”我打断了他的沉思。
“它是不是告诉我们,人在多次遭遇挫败之后容易形成一种消极心态。”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心理学上把人或动物的这种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人或动物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某种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换句话来说,就是你说的人在遭遇多次挫败之后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无助感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对于人而言是有弊无利的。”
“你每次学习上的失败会不会给你带来类似的感觉?”
“是啊,成绩不好,我就会很焦虑、烦躁不安,总想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连觉都没法睡好。上课时我很想集中精力听课、认真思考问题,但我的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起来。”
“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感在学习上的体现。习得性无助感强的同学容易在学习上形成‘自我无能的思维和策略,对学习没有信心,最终导致他们总是力图避免遭受失败,不愿意付出努力,总感觉目标无法实现,于是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学习任务,以逃避的形式表现这种无助。这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其实就是逃避竞争,而逃避的结果又往往被现实的压力和环境击得粉碎,最后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厌学情绪!”
听罢,男孩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心态呢?”男孩问。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他:“你是不是喜欢经常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
“的确,我觉得自己应该不笨,那怎么才能显示出我比别人更有优势呢?成绩不好,家长、老师都不会喜欢的。”他很有感触地说。
“恰恰是错误的比较给你带来了沮丧和挫败感,如果常常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比,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自己和他人,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以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有愉快的感觉,而只会被自卑感牢牢缠绕。”
“老师,我明白了。”男孩高兴地说。
后记:在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或隐或现的的铁链羁绊着我们,如果习以为常地将这种铁链视为习惯或生活中必需的存在,那么我们将无法挣脱它而自由地接受生活的挑战。这时我们应该弄明白:生活时时处处充满挫折,只要理性看待挫折,积极而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跳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淖,成功离自己就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