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霞
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应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新教材中选录的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审美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审美过程;增加审美活动;强调学生对古人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感知文学形象——发现美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会。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还是寄情山水,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二、诵读教材——体验美
心理学家认为:“诵读”的读书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言为心声”,优美的朗诵往往能够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帮助朗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在朗读者头脑里形成立体的思维,多方面感知教材。当然,教师在诵读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运用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
因此,诵读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感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
三、想象拓展——创造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诱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联想。
新教材中所选的许多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结晶,所以教授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展开想象描写出部分或者全诗的优美意境,这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学习方法。学习《皇帝的新装》,不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游行大典结束了,皇帝回到了宫内,事情会怎么样呢?学习《项链》,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又十年的生活经历。又如,给学生一些词语,要求学生“妙语连珠”或编故事,或根据例句仿写都可成为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形式。
当然,在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想象美应该受到创造美对象的制约。美可以诱发人们的想象,但也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方式、政治经济背景、个性气质、思想感情不同,想象会染上浓重的主观色彩,教师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放飞想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避免把哈姆雷特想象成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美的境界。
四、整体感知——品味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需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如果不用一番鉴赏的功夫,又怎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又怎能体会到诗人指点山河的气概,又怎能明白诗人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呢?其艺术的美,只有在鉴赏中才能领略到。当然,不同的作品,其艺术的美是不同的,就一篇作品而言,其艺术的美还包括艺术手段的运用和意境美的创设等等。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断鉴赏,学生自会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是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这是语文教学的积极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多关注一点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一定会变成生机盎然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