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逐渐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慢慢地讨厌数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再到会学、最后到善学,从而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一、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分析实例中有关知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所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说:“学校准备在假期把我们班的课桌凳更换新的,经过市场调查了解,一张课桌46元,一只凳子18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全班45名同学的课桌凳全部换新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出如下算式:(46+18)×45;46×45+18×4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虽然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一样,即(46+18)×45=46×45+18×45。这样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使学生记得更牢固,认识更深刻。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自编与生活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同时体会理论知识如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出示例题“丁丁和冬冬,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丁丁每分钟走65米,冬冬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当学生讨论解答完成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谁还有其他想法能说一说吗?”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个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之后,教师让学生将提出的这些问题重新组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拓展了数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
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巩固环节,教师出示由铁丝围成的不规则图形:“谁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利用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计算这个铁丝圈的周长?”开始学生面面相觑,接着几个同学开始议论,教师适时提出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研究的成果有些出人意料:
(1)把铁丝圈拉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测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就是铁丝圈的周长。
(2)把铁丝圈剪断后拉直,直接用尺量。
(3)取一根棉线沿着铁丝圈绕一周,并作好记号,把棉线拉直后,用尺量出棉线的长度,就是铁丝圈的长度。
通过设想、尝试、交流,这既是对学生的智慧考验,也是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考验。
四、利用学具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都是运算法则的依据。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算理的剖析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师的“架桥”,寓抽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之中,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彼岸,从而概括出计算法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奠定基础。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具,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来,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同分母分数加减”是五年级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因此,有的学生对算理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法则中“只把分子相加减”更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分别把两个相等圆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个圆取1份用红色表示,也就四1/4,另一个取2份,用黄色表示,也就是2/4。上课前,通过投影演示,请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1个1/4加上2个1/4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明白了1/4+2/4,分母没有变(也就是合在一起,还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就是和的分子。这样通过演示,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
四、呈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多样化,展现数学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既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地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地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把教师的思路和教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统一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新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地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为它又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