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宽思路,提高能力呢?答案就是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让社会的土壤去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一、启发学生寻找语文资源——从报纸、刊物上引发联想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诸如报刊信息、影视信息、网络信息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
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讲解怎样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更具吸引力,更能领略全文时,可以让学生从报刊杂志上搜集若干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题目,让学生分析这些题目的特点。这样经过吃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就能逐渐把握作文的命题技巧及要领,这比教师单纯枯燥的讲解收效更大。同时学生在浏览这些题目的过程中,也能引发联想,为作文积累素材。我班一位学生偶然在报纸上发现了一个“折翅的鸽子又飞向了蓝天”的题目,由此引发了自己对童年时代一段感人往事的回忆,并以此为素材写成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在一家市级刊物上发表,这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轰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寓教于乐——从电视上学习语文
一部好的影视剧给人的影响可能胜过十本书,影视剧中优美的音乐、经典的对白、美轮美奂的画面、紧张刺激的情节,无不给人以视觉及心理极大的刺激和享受,这是干巴巴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2003年“非典”放假期间,电视台播放了几部适合学生观看的连续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观看这两部电视剧。开学后,我在讲小说这一教学内容时,就抛开课本,把电视剧中的情节、人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构思,环境的安排,背景的设置等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愉快地讲故事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当然,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不适合学生观看,针对此情况,教师应给学生定时间、定篇目。
三、到自然界中体会文章内涵,陶冶情操
学习一些课文时,如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我将课堂放在学校附近的一片桃林中,那时正值春天,小草绿了,桃花开了。学生亲身感受着此情此景,切身体会到了草的嫩绿、花的香沁、蝶的纷闹、春的诱人以及心的快乐。一堂课结束之后,我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的文章,然后,再把朱自清的《春》与自己的作文相比较。这时学生首先感知到的是原来大作家对春的感受跟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啊,不知不觉间就跟作者亲近了许多。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了,大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描写景物的深厚功底,让人叹服。学生内心油然涌起对作者的崇拜之情,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章之美。
四、从课外书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现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无疑都是现代文的典范,名篇中的上乘,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篇目离学生的生活实在太遥远了,学生读起来难免有生涩枯燥之感,而课外书中的一些文章,更接近学生实际,学生读起来更感亲切一些,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尤其给他们推荐近年来的中高考满分作文,并经常与他们共同探讨读物中的人物、情节、语言,以及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设置悬念的,文章什么地方吸引了你,等等。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又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进而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既充实了自己,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五、挖掘有教育意义的古代寓言、童话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或读过的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挖掘其新的内涵。这样也能使学生放宽思路,提高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找出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
例如,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当时的讲解中,教师过分强调司马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性及采取有效措施的果断性。那么在初中阶段就可以要求学生对此事件重新进行分析、讨论、评断。上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假如把这一事件放到现在,推断司马光做法的可能性”。学生感到新鲜,马上就积极思考,并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按当时司马光的年龄根本无法将石头搬起,更无法将缸砸破”,有的说,“找石头的时间,不如喊人帮忙来得快捷”,等等。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救人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全面性。
再如,《猴子捞月亮》一文,学生一般只是看到了猴子的可笑与无知,难道猴子的举动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运用新思维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下,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将猴子的行为与邓小平的名言结合起来,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认为猴子的这些行为并不可笑与无知,这正是人在童年时代的天真与好奇的表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敢于对固有的观点提出质疑了,这无疑使学生放宽了思路。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要能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即“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放宽思路、创新改革,利用自己身边的情、景、物为学生架起学习的桥梁,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为依托,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得以全面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作者简介:
郭朝柱,男,1971年9月16日出生,现任教于河北省宁晋县东城实验学校,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