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莎莎 乔天民
[编者按]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真实体现,河南灵宝市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积极实施城乡带动战略,下大力促进“软件均衡”,亮出均衡教育“升级牌”。河南灵宝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它给教研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型教研文化。借助网络优势“造力”,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及时雨”。
2009年3月25日下午,利用课间的空当,张爱丽在自己的博客上飞快地上传了一篇题为《课堂上爆发出的笑声》的教学反思,千字短文写得干净利落,记录了她在上午作文课上和学生对话的精彩片段。
张爱丽,河南省灵宝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见缝插针写博客,是她三年多来养成的一个习惯。
三年来,张爱丽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认真记录每个精彩的教育瞬间,竟然积累了130余万字的教育素材,她把这些素材及时地发往灵宝教研网和论坛,成为网上著名的“博腕” “发帖大王”。
面对今天的“丰产”和“知名度”,张爱丽说:“是教研网的鼓励和支持增强了我进行网络教研的信心,是其他博友的热情称赞和鼓励让我获得了无穷的动力。”
2006年,从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更新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目的出发,灵宝市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先后创建了三大教学“资源超市”:教育资源超市——灵宝教育网,教学资源超市——灵宝教研网,特色资源超市——枫叶教育网;三大教研“互动平台”:灵宝教育论坛、灵宝教育博客、灵宝信息技术论坛,不断完善教育系列网站群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多路径的研修平台。
有了网络的平台,如何激活网络资源的“能量”,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网上教研活动呢?灵宝市教体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大支持及奖励的力度,并鼓励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教研制度。
2007年暑假,灵宝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小学初中一至九年级各科的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对教研网上的“教学资源”栏目进行了逐课时充实。量体裁衣地制定了教案和课件,由电教馆建立了网上教学资源库,使“网络教研”的“资源超市”有了灵宝师生急需而可口的“资源蛋糕”。
正是逛“资源超市”,分享“教学蛋糕”,张爱丽借助网络教研这个平台让思维插上了翅膀。广泛的网络阅读,使她的专业发展突飞猛进。在专家把脉的网络指导下,张爱丽尝试进行电子作文等系列作文实践,使她辅导的学生有50余篇作文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智慧在实践中生成,理论指导着实践的创新,张爱丽的课也上得越来越有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从一个门外汉到网络教研的高手,带着思想上路,张爱丽每天备课,改作业,写博客,发帖子,就像穿上了“红舞鞋”,再也停不下来。这样的幸福体验,也在灵宝的许多教师中弥漫着。借助网络优势“造力”,网络教研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及时雨”。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有力的专业支持,单靠以往人对人、面对面的传统教研工作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灵宝市教研室主任任杰认为,网络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有着特有的即时互动和交流功能。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个体学习、单兵作战,而是在论坛中自然形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共享智慧、共同提高。“网络教研,它给教研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型教研文化,这种新文化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
网络教研将指导备课和听课、评课延伸到网络里,整个听、评课活动结构发生了改变。上课老师、听课老师、教研员用评论的方式开展案例研讨,使传统的一对一的交流变成了单对多、多对单的交流,使一次性的互动变成了连续跟进的多层次互动。网络教研还可以使成百上千的教师参与研讨和分享经验,形成持续而长久的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大大放大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
教研室在平时将专业指导性很强的教育教研类文章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出去,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每所学校,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现在,教研室教研员们的帖子已经成为和全市教师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成为教师了解教研动态的新窗口。
从校本教研到校一乡教研
“校—乡”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突出“市直学校示范带动,乡镇学校合作互动,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研讨联动”三个特点,为城乡学校教师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
2009年2月26日清早,灵宝市第一小学的教务副主任张亚丽就带着学校的6位青年课改能手来到了距市区80公里的豫灵镇,与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切磋”技艺。
6位青年教师上了语、数、英6节示范课后,与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齐聚一堂。“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高年级语文天地中开卷有益的度如何把握?”围绕灵宝市教体局提出的“惜时增效,轻负高效”主题,城乡教师联动,共同研究改进教学的策略。
时隔一个月,3月28日,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的6位骨干教师又应邀来到豫灵镇中心小学交流课堂教学经验,为豫灵镇中心小学师生提供了6节示范课。
在灵宝,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的传经送宝、指点迷津教研活动为城乡教师搭建了共同发展的平台。“校—乡”教研(市级)、初中校际教研和小学学区教研(乡镇级)、校本教研(校级)三级教研模式的建立,就是灵宝充分发挥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学校联动发展的一种探索。
所谓“校—乡”教研是由灵宝市教体局领导挂帅、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市级教研活动,也称为一级教研形式。
学期初,“校—乡”教研组制订本组教研计划和教研活动历,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教研内容及主办单位。各“校—乡”教研组每个教学月要组织一次研讨活动。市直学校作为教研帮扶的主单位,轮流在组内开展活动,每学期要在组内各乡镇轮转一遍。
各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之前,各成员单位要共同确定教研主题和活动内容。教研活动轮流在城乡学校举行,双方的骨干教师轮流担当主讲教师和中心发言人。每周六再由乡镇中心学校组织一次学区教研活动,全乡镇的教师参加,把市级“校—乡”教研的成果及时传递下去,并且把大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提交给下次“校—乡”教研活动。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城区好的做法能及时传递到每一所农村学校。“校—乡”教研活动突出“市直学校示范带动,乡镇学校合作互动,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研讨联动”这样3个特点,为城乡学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也为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从送教下乡到下乡任教
“送教下乡”与“下乡任教”虽是一字之差,但机制和作用却大不相同。优秀教师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经验带到农村学校,对农村教师“贴身指导”,逐步优化了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坐落在灵宝市最西端豫灵镇上的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是山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所创办于1996年的农村小学,历任校长都是从城区学校选调的。现任校长李琳华之前就是灵宝市第一中学的中层干部。
城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直接到农村学校担任职务和任教,少则一年,多则数年。“不干出点样子哪有脸回去?”带着这样的想法,下乡任教的教师极力想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改变一所学校,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带出一个团队。经过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第二实验小学飞速发展,不但带动了区域范围内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吸引着豫西地区及陕西、山西等地的生源。
由于实行校长带动工程,建立城乡学校领导交流任职制度,一批像第二实验小学一样的农村学校发展起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灵宝市就开始举办城区教师送教下乡、下乡支教等活动,数以百计的支教者在城乡教育的碰撞交流中,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也受到了当地师生的普遍欢迎。
然而,“送教下乡”有一定的局限性。把城里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农村学校“作课”,虽然开拓了农村教师的视野,许多农村教师也能够成功地将名师的示范课克隆到自己的课堂上,但往往改革的步伐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无法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随着支教的结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没人及时帮助解决,刚刚燃起的一点教改热情便慢慢地熄灭了。农村教师迫切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在身边不断引领和帮扶。
“送教下乡”与“下乡任教”虽是一字之差,但机制和作用却大不相同。
为了切实保证城乡带动战略的效果,灵宝市教体局选派60余名市直学校的中层领导到农村学校任职,加强薄弱学校的班子建设,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学经验带到农村学校,对农村教师进行“贴身指导”。同时,对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实行过程督导、捆绑考核,组织开展了市直单位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和市直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工作。这一政策先后惠及60余所学校,覆盖全灵宝市所有乡镇,逐步优化了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为了鼓励城区的校长和教师下乡任教,灵宝市教体局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落实支教教师福利待遇,并在评优和晋级中优先安排,市政府每年都对支教模范进行表彰奖励。2004年以来,灵宝市先后有800余名教师参与城乡交流任教活动。目前灵宝市在岗的中小学校长和教研员,半数以上有在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经历。
从挂职锻炼到跟岗学习
农村教师在城市的对口学校跟岗学习、代课任教、担任实职,他们不再是事不关己的“看客”,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向身边的教师求教,好的经验能及时在工作中试验,农村教师在实战演练中得以迅速成长。
农村教师在城市学校挂职锻炼,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做法并不鲜见。但是,多数挂职锻炼的农村教师只挂“虚职”,虽然可以参加学校的一些教研和管理活动,但是最多只能算是“看客”,列席而已,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
近年来,灵宝市教育体育局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选派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他们空缺出来的岗位则由对口农村学校的教师“跟岗”。仅2008年,灵宝市教育体育局直辖的13所中小学为对口支援26所农村薄弱学校,就选派了120余名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他们空缺出来的岗位则由对口农村学校的教师“跟岗”。
寺河乡中心校的数学教师吴晓东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2006年2月,吴晓东和同校的另外两位教师有幸被选派到灵宝四中“跟岗”。吴晓东清楚地记得,进入四中的第一天早上,学校便组织教师听他们的课,随后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吴晓东代七年级12班的数学课。3周之后,因为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有所下降,吴晓东被教务主任叫去“谈话”。这是吴晓东从教以来第一次因成绩不好而被“谈话”,这让他大受刺激,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斗志。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城区学校讲究精耕细作,惜时增效,“落实到位”是提高成绩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抓住课堂。他虚心求教,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大胆尝试,并主动请缨当起了班主任。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晓东所代的班级数学成绩不断提高,教务主任由忧心地关注,变成真诚地赞赏。由于幸勤工作,学期末,吴晓东也领到和四中其他教师一样的班主任津贴及教学奖金。
在四中的日子里,吴晓东不断反思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短短几个月时间,他成长迅速,回到寺河乡中心校担任了数学教研组组长。
2008年9月,吴晓东又被派到灵宝市第二中学跟岗学习。一到二中,吴晓东首先参加的就是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生动讲解、传授经验,给吴晓东留下“学习型学校”的生动印象。在学校的安排下,吴晓东不但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还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在二中的每一天,我都被这个学校浓厚的学习风气、严谨的教风、和谐的师生关系、规范化的管理感染着。”吴晓东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虚心向优秀教师求教,并大胆尝试运用二中特色的“三三制”教学理念;积极参加研讨,通过听课、评课、说课,取长补短,在学校举行的同级同课擂台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吴晓东的经历是众多跟岗学习的农村教师的一个缩影。从挂职锻炼到跟岗学习,农村教师也在实战中迅速成长。(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3日)■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