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升级中国元素

2009-11-13 11:00
环球时报 2009-11-13
关键词:卧虎藏龙花木兰熊猫

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终于不多见地得到了正面反映。今天公映的灾难巨制《2012》中,一艘《圣经》传说中的方舟隐藏在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区。被困在那里的人类最终凭借这艘方舟逃生。据传,影片拍摄过程中汶川地震爆发,导演艾默里奇深受触动,甚至添加了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的过程和中国百姓援助主角家人的情节。近年来,添加中国元素的电影越来越多,客观、正面的中国形象也在出现,有些已经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人开始闯荡好莱坞,美国也涌现了大量富含中国元素的影片,但那时中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是李小龙功夫片中的场景。动画系列片《南方公园》曾嘲讽美国人,他们只知道戴个斗笠,装个假辫子就是中国人了。

美国对中国的缺乏了解在影视作品中尤为明显,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使美国人从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看待中国时难免有失公允。电影《碟中谍3》在上海取景,《变形金刚2》则把揭幕大战放在了虚构的中国钢铁厂中。两部电影却都对高楼大厦视而不见,总把镜头聚集在破破烂烂的胡同里,还出现了“办证”小广告,因此引起了广泛争议。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崛起》中反派要摧毁的4座全球重要城市中包括北京,这一情节设定也遭到了中国观众的批评。美剧《绝望的主妇》中,女主角好心收留了偷渡来的中国女孩小梅(音译),小梅却逐渐变得好吃懒做,还不知感恩地与她的丈夫偷情。该剧因此被批“辱华”。

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则颇受国人喜爱。迪士尼以中国古代女英雄为原型拍摄了《花木兰》,但是花木兰却有了一颗“美国心”,并有美国式小动物相伴。影片《功夫熊猫》则把中国国宝熊猫当成了主角,片中古色古香的建筑、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和熊猫一口一个“师父”,都令中国观众感到欣喜。该片在全球收获了近6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但片中的熊猫仍然被塑造成了美国式的主人公,玩着美式幽默,努力实现着“美国梦”。

但正如《木乃伊3》的导演科恩所言:“当你真正去了解中国人时,你就会发现5000年历史所蕴藏的深厚而丰富的内涵。”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广泛,美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日趋客观,逐渐从单个具象的“中国特色”事物,转变成精神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对西方人来说,中国元素总是包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美国电影中的中国角色往往有些“仙风道骨”。《杀死比尔》中的道长和比尔、《黑客帝国》中的钥匙匠都是此等“世外高人”。美剧《迷失》中,中国人更是有与死者交流的超能力。

前一阵子热映的电影《阿童木》也是主打“中国风”,阿童木的新朋友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其中的场景设计颇具中国特色。最值得关注的是,阿童木的女朋友是中国姑娘,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比花木兰的奔放,颇多了些中式的含蓄。

对于西方人来说,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电影带来的,比如《英雄》,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虽是好莱坞制作,但华裔影人占据了主要地位。另一种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譬如《末代皇帝》。《卧虎藏龙》等影片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发声。其传递出的华人的家庭观、儒家文化、侠义天下的追求,才具有真正的精神力量,才能打动西方观众。《花木兰》有一个中国壳,《功夫熊猫》有了中国形,《卧虎藏龙》才有一颗中国心。

在“唯利是图”的好莱坞,中国元素不仅为其带来更多创作素材,更是抢滩中国市场的利器。中国观众对此应该保持“平常心”,毕竟制片商所追逐的目标还是票房。电影《2012》中,喜马拉雅山脉更多的是地理上的“避难高地”,这尚不足以突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步。

中国人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元素能被好莱坞轻易挪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善用中国元素投资、编导出自己的电影?如何在国际合作的电影中占据主心骨,保存文化的话语权,而不仅仅是提供“配件”?对于本土电影人来说,学习好莱坞先进的特效技术和营销模式才能创造出中国自己的科幻大片,才能更自信地弘扬中国元素。▲

本报驻美国、法国特约记者 王 海 董 铭

镜头曾对准破烂胡同 如今已触及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卧虎藏龙花木兰熊猫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从儿童的审美角度赏析经典人物形象
花木兰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萌萌哒熊猫等
功夫熊猫3
浅析《卧虎藏龙》中的人物性格
“演卧虎藏龙2?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熊猫
花木兰从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