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1月12日文章,原题:预测过去 中国的批评者们喜欢指出中国一党专政的矛盾方面。而中国的辩护者关注的是中国所做的正确之事,批评那些没有看到中国取得实实在在成就的人。一方看到中国这个国家只是专制政体,而另一方认为中国是国家建设的表率,并以此描绘出一张亚洲发展模式的新蓝图——一种英美资本主义的可行替代。
将中国政府看作适应性强的政权更具建设意义。中国将党的纪律和统一作为生存前提。但中国也允许各种形式的自由讨论和论争,以期认识到最急迫的问题、制定长期战略。北京适应棘手、变幻莫测的环境以及度过危机的能力让批评者迷惑。
以北京对全球变暖争论的反应为例。这是北京既规划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长期战略又比国外批评者更胜一筹的又一经典例子。9月底,中国在纽约宣布实现低碳经济政策,承诺2020年前“显著”降低碳排放。这使中国赢得一场主要的公共关系硬仗。而两年前,中国陷入低谷,因为科学家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抨击发达国家过去的排放,斥责他们合伙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但现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越来越多的外国怀疑者和专家为北京在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上的基本政策而折服。这种政策变化之大,以至于现在又出现新的批评论调:在发展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的过程中,中国在寻求国家工业政策,以变成一个替代能源大国,这有悖于自由市场原则。中国不想当替罪羊,如果哥本哈根谈判失败,北京会做气候政策改革者。
批评中国易如反掌,而正确对待中国并非易事。批评者常常看到一种趋势,然后把它投射到未来。因此,就有许多人预测中国行将就木或者中国政权要进行必然改革,不然就会灭亡。两年前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和中国环境问题专家伊科诺米,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环境危机马上到来”的文章。我们现在知道,北京当时就清楚地认识到她列举的环境问题成本,并且大幅度修改政策进行应对。所有单一的预测都忽略了一个基本原则,即趋势改变无法预测、即使发生后也很难发觉。因此,当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后陷入低谷时,很多人预测中国覆灭,但上世纪90年代成了中国经济腾飞的10年。历史趋势的转向加上灵活和适应性很强的中央政府,难怪造就这么多狼狈不堪的平庸批评者。▲(向阳译)
批评中国易如反掌,正确对待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