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

2009-11-11 09:18张志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体审题规范

张志祥

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对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亟待匡正。

一、重视单篇训练,忽视序列指导

问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很重视单篇训练。通常的做法是先选择教材单元后提供的一道作文题或在课前即兴拟出一道作文题,然后在作前指导与作后评讲上下功夫。作前指导主要包括审题、立意、谋篇等方面的提示;作后讲评常常是找出几篇成功或失败的习作,通过师生交流,指出优点或存在问题。每一次训练,都更换一个题目。同样的过程,同样的方法,周而复始。

思考:这种重视单篇训练的方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与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缺少序列化指导有关。至今作文教学没有相对成熟的教材,只有每个单元之后寥寥数语的作文指导,加上很少有老师肯去深入钻研,自主开发作文教材,使得作文教学一直处于自由、自流状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每个单元的写作均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各单元的主题分别是“我就是我”“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等。看似主题明确,其实对于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以及各次训练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学生看不明,恐怕连教师也很难道得清。这样的编排方式看似顺应了时代潮流,实际上却弱化了写作教学的地位。此外,不少教师只重视作文训练的数量,而忽视了训练的质量,片面地认为多写必能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我们不否认多写对于提高作文能力确实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少整体规划的单篇训练法,随意性很强。或全面开花,训练重点不明,几乎每篇习作都从审题、立意、谋篇、语言等方面去导写和讲评;或浅尝辄止,训练深度不足,今天训练如何写人,明天改练如何叙事。这种随意无序的训练,效率自然是极低的。

对策:笔者认为,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教学的随意和无序直接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加强作文教学的序列化指导刻不容缓。

首先,应加强作文教材的建构,编写出一套或多套相对权威的作文教材,以规范自由无序的作文教学。一个科学的写作训练序列应该具备下面几个特征:符合学生写作训练的客观实际;体现学生写作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写作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师也应深入加强作文教学的研究,充分借助学校教研组的力量,努力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写作教材。例如,特级教师余映潮在中考作文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等序列化的训练。这些训练匠心独运,规划细密,扎实有序,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其次,就单篇作文训练而言,同样也应有一个序列的问题,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些老师想一次性将一篇文章或一种文体做通,这是不切实际的。清人唐彪认为:“文章一次做不佳……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做复不佳……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特级教师蔡明主持的“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作文教学法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所谓“反批”,是针对已经批改过的作文,重新批改反驳,旨在引起争辩,于无疑处生疑。所谓“重作”,是根据原习作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对习作的局部或全篇进行二次创作,追求创新和完善。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深入、有效。

二、重视自由表达,忽视基本规范

问题:近年来,作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自由表达,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无“米”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但作文教学鼓励自由表达,并不等于教师角色的缺位和放任学生自流。不少学生写作时,心中无规范,天马行空,肆意挥洒,结果往往导致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文体特征不够鲜明,题意理解不够准确。

思考:自由作文满足了当代中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展现自我风采的内心诉求,又与新课标“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精神相合,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但在把写作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的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写作基本规范却没有被学生所遵守。因为新课改要求“淡化”,语法、体裁、审题等写作知识在教学实际中被忽略,有些甚至渐渐淡出,于是这些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文教学应先教会学生入格,再鼓励学生出格。这里的“格”,是指作文的一般性规范。“规范”是个很微妙的词语,本身很难讲得清,但作文教学又绝对不能没有规范。文章不能言辞达意、文从字顺,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就说不上“规范”了。可见,规范是一种底线,“入格”就是对这一底线的坚守。所谓“出格”,是让学生放开胆子,跳出规范,自由表达,展示个性。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出格”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对策: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

第一,字词句篇。在字词上,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字(如繁体字、不规则简化字),不使用诸如“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GG(哥哥)”等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至于2009年一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做法,更不应提倡。在句篇上,不可以出现病句,句法要符合语法的组合规则,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不影响正常的交际。

第二,文体选择。自由作文往往不限文体,近年来的中高考作文也倾向于不限文体,但不限文体不等同于抛弃文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体特征不明的习作,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内容七拼八凑,活像大拼盘,影响了文章的质量。为此,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例如,写记叙文,就该以写人记事为主,议论必须画龙点睛,惜墨如金;写议论文,就应以议论为主,作为事实论据的事例的叙述必须简明概括,不宜展开。

第三,审题立意。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考试带有评价、选拔的功能,命题者总是在写作题旨、选材范围、表达方式等方面作出一定的限制,没有任何限制要求的作文题目是不存在的,写作仍是“戴着镣铐跳舞”。只是“镣铐”的松紧度比以前有所放松罢了。此外,当前“话题作文热”有所减退,命题与半命题作文重新受到青睐,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审题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作文在写作题旨、选材范围、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一些隐性限制。

三、重视技法指导,忽视积累感悟

问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技术主义倾向。不少教师信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热衷于作文技法的指导。诸如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抒情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升华的技术,等等。有的老师甚至总结出所谓的“万能作文法”“作文必胜秘诀”。可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技法、秘诀之后,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他们或提笔万钧,脑中茫茫然不知从何说起;或无病呻吟,心中荡不起一点情感的涟漪。

思考:笔者从不否认写作技法、诀窍的重要性,只是反对唯技术至上的技术主义。就作文教学而言,仅仅授之以渔还不够,因为如果池塘内无鱼,即使我们捕鱼的技术再高超,也只能“望塘兴叹”。

写作是个人的一种生命实践方式,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无论哪种写作技法和诀窍,都必须以学生丰富的积累、真切的感悟为基础。而如今的作文教学偏偏忽视了积累和感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异化导致积累不厚。如今,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中学生寥寥无几,阅读过外国名著的更是凤毛麟角;相反,对休闲书、电视、网络痴迷的却非常之多。二是学生感觉器官的钝化导致感悟不深。于漪老师说:“从事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从而无暇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反应变得迟钝,不善于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想象。于是,情感的园地日渐荒芜,思想的天空日益苍白。学生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和知识积累,缺少真切的生命和情感体验,即使掌握了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对策: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坚决反对唯技术至上的倾向,回归注重积累感悟的传统。

一是要提倡更加开放的阅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注重大量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五四”以后,这一传统日益式微,技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对此,特级教师韩军曾高举反对技术主义的大旗,强调积累感悟的重要性,主张由“举一反三”回归到“举三反一”。 “举一反三”惟重范文的分析解剖,想以少胜多,结果却“少慢差费”;而“举三反一”强调大量阅读,重积累积淀,因而取得“多快好省”的效果。当然,阅读范围不能囿于课文和一些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而应跳出课本之外,投入到更为开放的阅读中去,读中外名著,读古代诗文,读网络时文……“风之积也若厚,则其负大翼也有力”。有了“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二是要强调真切深刻的感悟。罗曼·罗兰说:“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先要有亮光。”写作时若没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怎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呢?若没有感触又怎能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呢?若感触不深又怎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呢?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写作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生活中感悟,让他们拥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思的大脑和一颗敏感的心灵。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可能走向有效和高效。

————————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蔡明:《蔡明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4.李明洁:《语文规范的健康生态:基准线和宽容度——兼议中学生的语文规范教育》,《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

5.代宝民、丁雪梅:《作文教学绕不开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5期。

6.陈家彦:《高中作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之

友》,2006年第8期。

7.蒋兴娟:《试论作文教学三感》,《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4期。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县张垛中学]

猜你喜欢
文体审题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三招”学会审题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