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长期以来,体育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地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谈到体育课,通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带着学生,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什么学生就跟着学什么、练什么,掌握了方法也就算是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新课标的提出,却让我们对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从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这门新课程的定位来看,并不仅仅是把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简单地合二为一。新课标强调崇尚健康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从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注重学生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增强体质,同时培养他们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分析
“自主学习”是“我要学”,而“被动学习”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上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它直接来自于学生的主体。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外部需求的基础上,这种外部需求是来自教师和学校的压力,是外部强加的,它需要外在的诱导和强制。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者积极开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可见,“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求知和情感基础上而产生的学习需要,它直接来自于学生的主体。
“自主学习”旨在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和主动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特有效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形成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注重准备活动,铺好“自主”之基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锻炼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多数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就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境地。
自主式的准备活动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勇于创新的空间。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由学生自己确定,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如在篮球单元教学时,各锻炼小组讨论并创编出多种练习方法。有的小组将街头篮球的技法运用到练习中,因为街头篮球的动作花哨且好看,这也激发起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互相学习、互相比赛,看谁的动作最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准备活动既使身心得到了准备,又锻炼了球技,大大提高了身体准备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会。
自主式的准备部分还为培养终身体育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掌握的准备活动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也避免了运动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损伤。
三、培养自主学习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确存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问题,学生学不懂、学不会、学不乐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体育教学就无以创新、无以发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学生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是过去、现在、将来都必须坚持的。但是长期地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销蚀。必须指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教师要适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快掌握运动技能。
总之,学生从接受学习到自我学习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将“外部”的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这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使其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