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波 袁 蕾 陈 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村从预言变为现实。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资源)瞬间可以传遍全球。在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日趋普遍的今天,抓独家新闻是党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法宝。党报有了独家新闻,就能形成独家影响,造就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一枝梨花压海棠”的独特性和新鲜感,赢得更多读者。
什么是独家新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汪家驷曾这样定义:就是媒体上唯此一家的报道、时效上先人一步的报道、内容上耳目一新的报道、形式上为之一振的报道、标题上眼睛一亮的报道、写作上独树一职的报道。
如何打造独家新闻?笔者认为,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力求同一时效上的新闻报道,角度独辟蹊径、内容深度与众不同、读来震撼人心。
一、角度独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件事实,由于作者所选的角度不同,新闻作品立意各有不同。可以说,角度选择的好与坏、新与俗、平与奇,不仅关系着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也决定着新闻报道是否独家。
如何选择独家新闻角度打造独家新闻呢?我们先看看新闻角度的概念与内涵。新闻角度即新闻的一个侧面,主要包括新闻的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的选材角度——报道所用题材的选择视角:新闻的表现角度——新闻写作技法的运用;新闻的接受角度——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事实时所持的观点。显然,我们要选择出好的新闻角度,最基本的要考虑四个因素:主题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观点要紧扣受众心理;题材要瞄准典型材料;技法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
当然,选择独家报道角度有一个方法问题,只有掌握了有效方法,才能从一般的事物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选出独家角度:从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甚至更多落点拓展和延伸新闻视角;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发展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以小见大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具有广泛共性的话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事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政策走向中选取新闻角度;从加强舆论监督方面选取新闻角度;从重大事件中选取新闻角度;从比较分析中选取新闻角度,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选择最佳角度的能力,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贴近群众多听基层呼声;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
二、深度与众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独家新闻”多出于“深度报道”。只要有“深度”就会有“独家”。正因这样,许多报纸开辟了“深度报道”专栏,还开展“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凸显报纸的特色。何为“深度报道”?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大辞典》的解释是: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那么,深度报道究竟应该深在哪堕呢?深度报道应当“深”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采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时首先要关注热点、研究热点问题,从热点问题切入,做深度剖析。热点问题从哪里味?只能从生活中来。要写好深度报道,就要求记者的作风要深入再深入。二是用好背景材料。广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能将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新闻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从而突出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穿透力。三是充满思辨色彩。要把报道写得有深度,就要改变思维方式,增加思辨色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是体现宏观审视。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才会有深度。写宏观报道需要宏观视角,写小事情、小人物、小片段也要以小见大,对微观事实进行宏观审视。这就是我们说的“要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门”。五是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这种预测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是对大量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结果,而不是凭空想象。要通过深度报道,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和对策,帮助广大受众分析研究改革发展的趋势,帮助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各项政策。
采写深度报道还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深”与“新”的关系。在推出深度报道时,应以新鲜感取胜。二是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在解决好深度报道高屋建瓴的同时,要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三是处理好“深”与“活”的关系。深度报道的行文要生动活泼,让读者饶有兴致地看下去。四是要处理好“深”与“近”的关系。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三、语言震撼人心
很多新闻角度好、立意好。但语言干巴,读之味同嚼腊,这使好新闻大打折扣。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写作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要凝炼准确、有血有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或者说简洁而不累赘、犀利而不尖刻、深刻而不深奥、平和而不平淡、生动而不僵硬,力求语言章法美、视觉美、理性美。
新闻语言的章法美。李元授、白丁在《新闻语言学》中指出:“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准确的,平实的;新闻的时空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简明的,便捷的;新闻的群众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通俗的,易懂的;新闻的敏感性,要求新闻语言应该是锐利的,鲜活的。”所以,新闻语言首先要达到具体形象、简洁生动、准确鲜明、通俗易懂。像新华社发的《信心在春天绽放》、人民日报刊发《听,云南的响声》等,以其语言的章法美、文思的流畅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震撼。
新闻语言的视觉美。现代社会的受众处于强势的电子媒体的包围中,已经习惯了影视视觉文化的语言方式。这提醒我们,新闻报道中要高度重视视觉描写。生动的视觉描写,可展示出很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更高层次的事实。但写视觉所及时。绝不能局限于视觉所及。我们来看一例,《硅谷人没有惊慌》一文中写道:“新经济的暴起暴跌。让这些科技精英口袋鼓起来又瘪下去,这在崇尚技术图腾的年轻人心底留下难以挥去的阴影。浮躁之后的平静和繁华之后的焦虑弥漫在硅谷的大街小巷。”这些文字以冷静、理智的笔触,写出了当今经济界、科技界一部分人的现状和心态,内涵深刻,闪耀着理性之光,让人读之动容,其美学价值不言自喻。再如,“像一团流曳的火焰,鲜袍的军旗首先映入人们的视线……”,“陆军的三色迷彩,仿佛秋日里斑斓的草场……”(《世纪大阅兵》),“迷彩服把战地包裹,秋色把阵地包裹……”(《秋天,我们发起进攻》),这样的描写性语言,使事实更具感染力。
新闻语言的理性之美。首先。应使新闻语言意义明确,用词准确。避免含糊和夸张,防止歧义。新闻语言不用过头话,不摆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其次,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以谈心方式写新闻,推心置腹,娓娓道来,诉诸理性,使新闻语言富有恩辨色彩,运用逻辑的力量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总之,面对竞争和网络挑战,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已从对新闻报道的独占性和时效性,转向解读新闻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作为党报,既要调集精兵强将在一定时间内抓真正的独家新闻,也要在共享的新闻资源中发现独家视角,进行独家思考,形成独家观点,提供独家解读,以提高党报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