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俊
应国内高校的邀请,马克在一些高校和媒体进行了讲学。本文作者承担了这些学术讲座的口译任务。“优秀记者的五大素质”是马克教授记者观的核心内容,里面融入了他长年在世界顶级新闻通讯社的工作感知,也有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理梳理。作者在对他的观点有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做了“马克记者观”的翻译、整理和归纳工作。
由于中西不同新闻体制的差异,我们未必全盘接受马克的观点,但新闻事业作为一个“对待各类交流”的行业,其本身的发展也需要交流。不同文化、观点在自由状态的交流和互动中,会启发人们去比较、辨别、思考异己文化和观点,取优弃劣,引导双方向更高品级发展。
1主动意识:主动面朝新闻、主动面朝人
马克对记者要求的“主动意识”包括主动的寻找新闻和主动与人交流(consciousness of active reporting and cornmunication)。主动寻找新闻包括锻炼一个良好的“新闻鼻”和抢新闻能力的培养,而主动与人沟通则包括单次采访的沟通和长期关系网的建设。
就寻找新闻而言,马克在英国的硕士生课堂上。都会用大量课时进行记者主动性训练。具体方法是:10点上课的时候。他让所有学生冲出教室,下午2点每个人必须都带一个新闻故事回来,然后迅速将自己的故事写成新闻稿,最后马克把大家的作品投放在投影仪上点评,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彼此的错误总结教训。有时学生们的故事会“撞车”,于是学生需要各显其能,在竞争中取胜。马克坦言这个任务对英国的硕士生们来说有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寻找新闻时的无力感和对沟通的恐惧感,但“准记者们”必须在相信人有“告知欲”的心理底线上,通过类似手段和经历把自己“磨”出来。
马克认为当下新闻记者需要更强的抢新闻能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出现与强势使得当下渐成为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尤其在西方,传统媒体记者与“公民记者”的竞争愈加激烈,公民记者的大量散落存在、他们将新闻的及时上传以及相关网站的平台提供是重要因素。
就交流、交往、交际层面而言。马克每年都会用掉好几本黑皮记事本来记录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和基本情况,每年的记录在几百人到千人不等,这些人中有高端人士,也有普通民众。马克会定期给这些人士打电话联系,以保持关系网的粘合度,他说每个记者都要有“黑皮记事本储蓄”,这是无形金银。他做记者时每天一般都会和20到30个陌生人进行交流。
马克认为保持关系网粘合度的另一手段是建立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互信感,非特殊情况,记者一定要信守双方承诺,让给对方以安全感。每一次的抱着侥幸心理的伤害,其恶果都可能被放大。记者还需要有人格魅力,接触关系网时不能完全处于工作状态,学会“软性打动”。
马克特别提醒中国学生和青年记者要重视主动交流和提出尖锐问题能力,因为中国人集体性格的塑成受儒释道思想影响太深,使得中国人的性格有“内敛性”。特别是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不重则不威”、“温、良、恭、俭、让”等思想将中国文化塑成为“退而省其私”的内省型文化(introspective culture),是人文形态的悟性文化,它强调个体的贤达需要注意内在修养与内省自得、避免咄咄逼人的锐气、勤于思考而讷于言谈,以及倡导中庸、执两用中。所有这些可以成为固本立业的哲学指导,但却是对记者“向前”、“开放”、“主动”、“尖锐”,甚至需要“张扬”的特质的一种背离。
几十年的记者生涯,马克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驻扎报道:在德国,也在巴巴多斯;在伦敦,也在胡志明市;在西欧,也在加勒比海。马克说作为记者需要有主动意识,时刻准备着,因为如果固守在一个地方,会让人天然地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世界的中心,只在发生新闻的地方。”
2有人文关怀与写“人的故事”
“为你的奶奶写作”(writing for your gmnny)是马克对新闻处理的态度,记者的人文关怀最感性的体现便是字里行间为受众考虑,新闻稿一定要写成“人”的故事(human story)。例如在人们印象中,金融、财经、商业新闻往往精深和复杂,在实际的新闻操作中,记者也容易把这类新闻写得过于专业,或者过于注重在报道中阐释事件的业内影响。马克认为除了极少数专业刊物、报纸外,大多数报纸一定要悉心利用此类新闻的报道,以彰显自身的人文关怀,其途径便是将这些报道写成“人”的故事,让普通人能读懂、喜欢读。这个培养受众忠诚度的机会,媒体一旦失去太可惜。
具体来说,写成“人”的故事需要记者从两个方面来操作:第一、在文章中自然、准确的将金融、财经、商业术语转换成简单、明晰、易于理解的语言,同时注意报道中的遣词造句,如多用常用词汇、选取确切有力的实词、要具体不要抽象、多用主动语态和肯定句等。而且在报道时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受众都知道你所说的公司、人物或事物,因此记者需要进行简短而必要的解释。例如这样来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为奶奶写作”就是让普通人能读懂常常以精深姿态出现的内容。而不是让这些领域仅存活在记者和专家们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故弄玄虚之中。这种写作也要注意文章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当下媒介竞争走向惨烈,以及现代人“浅阅读”和注意力时间缩短的情况下。
第二、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需要选择与普通受众自身生活,甚至命运相关的角度。减少大而无当的考察。例如在对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报道中,记者可以选取关注工人命运的报道角度;面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擅长传统工作模式的中年工人无力面对新竞争,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智力支持接受新的培训,作为家庭支柱,他们的命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会如何?出路在哪?矛盾又会走向哪里?根源是什么?这些问号的答案都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和细节默默呈现的。再如经济危机下,记者要学会抛开枯燥的数字游戏,寻找危机下普通民众举手投足之间的故事,以探寻他们的生态变化,让受众有接近感。
相应的,马克认为财经记者的出身不,必强求专业背景,一个黄毛丫头同样可以做得成功,只要她在工作中不怕向专业人士问“菜鸟”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背景反而有利于记者随时在专家和普通受众之间充当“翻译”。
3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出什么事儿了”、“怎么回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儿”,在马克看来,对每一个新事件,一个人能不能在下意识里较快地跳出这三个连环套式的问题,决定着他的记者潜质。永远保持好奇心,就保证新闻的永远鲜活。
马克认为记者“好奇的心”应该是开放的:首先。向所有的新闻事件开
放。随后按照事件对受众的时间、空间、兴趣和欲望接近性将事件进行重要度排序。其次,记者要学会有儿童心、老人心、流浪汉心、专家心等,即记者要学会从不同的受众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不同的新闻需求有感知,更可以打开记者报道的视野,报道视角不至于僵死,而是常有神来之笔,左右逢源。
看重记者的好奇心与他的“WOW”新闻定义说有关:“新闻是对能让受众大喊一声‘WOW(哇)的事情的报道”。报道能让受众感到惊奇的事情,可以让媒体有优秀的发行量、收视收听率或点击访问量,符合西方将媒体作为商业运行的要求,有利于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受众培养以及维护其自由报道状态。
4怀疑而非愤世嫉俗
马克的讲座上,经常提醒记者区分“怀疑精神”(skepdcal)和“愤世嫉俗”(cvnical)两个词。记者要有怀疑精神,头脑中永远保持“为什么、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和警觉程度,例如为什么此时给我信息?为什么是这个人给我信息?为什么是这个信息?而且记者还要随时准备走进“干着非法勾当的黑屋子里,并把灯打开”。
但怀疑精神容易走向愤世嫉俗,记者要把握一个度,避免越度。因为记者的愤世嫉俗不仅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他的字里行间、角度选取影响的是太多受众的价值判断,甚至是社会稳定与进步。这种对“临界点”的寻找是对记者很高的要求,但马克认为既然“记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其存在就已经不再是代表自身的“个人”,而是有了超越“个人”层面的责任,要义不容辞的时时自省。
5尊重新闻源
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注明新闻的来源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马克在课堂和讲座中多次表达这一观点:记者的名字叫“老实”。面对消息,不仅要交代清楚消息的本身,还一定要如实交代消息源,即便其源头是流言,也要写“当地有××流言”。记者不能代替读者判断,将不是亲眼所见、亲自调查的消息说成事实。“这条道理看似浅显,为什么新闻界太多的失误都与它相关?”
马克认为。一般来说在交代新闻源的时候,要交代清楚人物(包括名字、头衔、职业、与本新闻的关系,甚至简要背景等)、提供新闻的场合和时间这三个要素。
马克常用他记者生涯中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解释“对新闻源的尊重彰显记者的责任”——
1968年,捷克斯洛伐壳领导人进行了“布拉格之春”改革,但苏联认为捷有脱离其控制的倾向,出兵布拉格。年轻的马克奉路透社之命进驻布拉格采访。在布拉格,所有消息都生存在军方控制与市井流言的夹缝中,而任何夹缝中的消息对派驻记者都太有吸引力。一次,一个当地商人来到他的驻地,秘密告诉他一条关于“苏联军人枪杀当地学生”的消息。在场的另一位英国媒体记者如获至宝,未加考证地马上将这一“诱人”消息报道出去。“幸好那家媒体不是国际性的,幸好我当时把怀疑坚持了下去。因为这一消息后来被证实是谣言,而如果当时路透社一旦报道出去,会挑起苏联对西方记者的仇视,将我们全部驱逐出境。我为路透社写稿,路透社为全世界写稿。其实,每一个记者的身后都是全世界,记者必须让自己与‘臆断无关。一旦失去读者,太难复得。”马克说。
为了训练学生对新闻源的尊重。马克在给他英国的硕士生授课中专门设计了一个环节:他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代表以色列,另一部分代表巴勒斯坦,他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双方的官方信息,比如访问双方具有官方性质的网站,然后利用手中搜集的源头信息进行辩论,马克的要求是无论辩论多么激烈,双方使用的信息必须是经过官方认证的,拒绝一切流言和道听途说。马克说自己通过这一方式来锻炼“准记者们”对新闻源的警觉度,提高他们寻找多新闻源、平衡话语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