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局内人报》11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正使自己走向交通拥堵 上个月,中国为今年的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而欢呼,将其视为获得工业化国家地位的标志。中国在机动车产量方面目前位列美日之后。正如中国媒体所说的“没有比汽车能更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和活力了。”
说得非常对。但是,当瞥一眼北京阻塞的道路时,就不禁会想:如果这个国家不赶紧对汽车踩刹车,那么中国就会快速向前冲,成为一个无路可走的汽车大国。
堵车已成了中国大城市司空见惯的现象。据报道,北京的交通速度在高峰时已低到12公里/小时,一些路段甚至慢至7公里/小时——创下全国纪录。上海的平均速度是14公里/小时,广州是17公里/小时,甚至像武汉这样的中部二线城市也以25公里/小时的速度缓慢爬行。
汽车长龙也无助于降低空气污染。在首都北京,在气象小组干预下,蓝天如魔法般会为重大事件而呈现,如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游行。但根据美国大使馆的记录,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通常都处于不健康范围。
汽车族兴旺与全球金融衰退有很大关系。由于急于促进国内消费,中国一直积极鼓励人们买车,推出一系列措施,让这种四轮工具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更便宜。小排量车减税,为清洁汽车技术提供补贴,推出“汽车下乡”政策……这些措施非常成功。日益富裕的中国中产阶级蜂拥而去车展。在北京,每天约有1700辆新车上路。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上月达到1.81亿,比去年跃升近8%。中国媒体尖锐地指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个人,车轮上的国家这个概念当然具有吸引力。然而,中国真的准备好了吗?”
中国一直在超负荷工作以容纳日益扩大的汽车人口。对在1988年才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国家来说,中国已拥有世界第二长的高速公路网。但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表明,再多的公路也无法满足不受控制的汽车扩张。
鉴于大城市正在大规模兴建地铁系统,中国或许可以令人信服地变成一个不会陷入交通拥堵的汽车大国。但行动必须要快,否则,对于汽车生产线和车展的欢呼将被每天在公路上争夺空间和时间的驾驶员和乘客的嘲讽所淹没。▲(陈一译)
中国汽车将“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