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地域文化之水浇语文学习之花

2009-11-05 08:53李守忠
甘肃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核舟杜甫技艺

李守忠

〔关键词〕 地域文化;语文学习;课堂;自主探究;人文素养;创 作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23—01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里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各地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把相关的地域文化内容引进语文教学,不但能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能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有机地融合起来。笔者现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下。

一、了解当地风俗,沟通课堂内外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都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巧抓时机,把学生引向对当地风俗民情的感知和了解,从而深化课内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学习《社戏》时,学生非常喜欢孩子们月夜划船去赵庄看戏的精彩情节,尤其是双喜、阿发这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简直被学生视为了知己。阅读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天真无邪的童趣,还被江南水乡独特的乡俗风情所迷恋。阅读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曾经看戏的情景。甘肃有些农村也常常是几个村子结成一个“会”,每年开春搞祭祀天地、祈求丰收、公演会戏的活动,风俗与《社戏》中有点相似。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学习渠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就扩大了。

二、关注民间技艺,促进自主探究

精湛的雕刻技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之一。今天,在甘肃的天水陇南一带,雕漆、根雕、盆景依然很盛行。明末人魏学洢别具慧眼,发现并记录了精美绝伦的微雕精品——核舟。阅读《核舟记》一文,学生在感受核舟精美的同时,也一定会为传统技艺的“妙绝”而感叹,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当地的雕艺品。这时教师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观察最喜爱的雕刻品,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某学生用深情而自豪的语言对祖传的一件木雕工艺品作了说明:“现在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古色古香的老古董却更显珍贵了。我家就有一款古老的木雕……”他从木雕的外形、结构、主题、技艺几方面对自家的“宝物”作了准确的介绍。文末该学生写道:“这‘宝物是祖辈的智慧与辛劳的结晶!”可以看出,学生对古老的雕艺品进行了认真观察,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踏寻名人足迹,丰厚人文素养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公元759年,他“度陇,客秦州”一百余天,留诗一百一十七首。杜甫的足迹为陇原大地增了辉、添了彩,他的诗篇也深厚了陇右文化的底韵。教学《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时,笔者把杜甫的陇右经历引入到教学中,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对杜诗的喜爱之情,也拉近了学生与杜甫之间的距离。接着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同学们跨越千古,走进安史之乱时的唐王朝,见到客居秦州的诗人杜甫,你将会对杜甫说些什么?这一情境引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使其学习活动超越了时空限制,也使课堂气氛变得亲切和谐。课后,笔者布置了实践作业:到南郭寺实地探寻杜甫的足迹,并以“杜甫在秦州”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实,可以想象,也可以评论。这样就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去观察调查,去感知思考,去探寻表达。综合起来看,这堂课容量大,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熔于一炉,既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培养了学生探究开发地域文化的兴趣。

四、领略自然风光,激发创作欲望

一年四季,大自然展现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把这些自然中的地域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开展“寻找春天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搜集了吟诵春天的诗文、编辑了“自然日志”、完成了为画题诗或为诗配画的活动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走进田野,走向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眼中的春天,并把自己领略到的春景春意形象地描绘出来。展示课上,有一位学生吟诵道:“柳梢、柳笛、孩子的欢笑……草芽、花蕾、希望的眼神……”简洁的语句中,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有学生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结尾,赞美春天是“一首渐唱渐热烈的乐曲”,催生了天地间的万物。在学生展示的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他们找到的“春”与课本诗文中描写的春景相对照,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自己笔下的春天与课文中描述的春天一样美丽。这就增强了学生自主创作的信念,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猜你喜欢
核舟杜甫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核舟究竟有多大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杜甫改诗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杜甫与五柳鱼
心脏“核舟记”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