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2009-11-05 08:53王锡清
甘肃教育 2009年19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想象多媒体

王锡清

〔关键词〕 多媒体;利;弊;认识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A)—0015—01

在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教学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各科教师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以方便、快捷、丰富、具体的备课方式代替了传统的翻阅资料、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但我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有利有弊的。下面就以一堂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观摩课为例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作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荷塘月色》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选用,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淡雅、清新、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精美画面和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一些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让人回味无穷。授课教师以新颖的教学思路,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思路,在教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大多都是从介绍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或是从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切入,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或是追寻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的轨迹,然后分析所描写的几幅画面。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带有作者情感意向的前提下去欣赏作者描绘的精美画面,使学生在欣赏的时候,脑海里想象出来的画面烙上了作者感情的痕迹,限制了学生的审美空间,也限制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本节课教师的教法新就新在运用多媒体,直接从欣赏画面入手。首先,引用古诗人描写荷花风姿的有关诗句,配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一种诗意的课堂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集中对文中所描绘的“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周围的景物”、“采莲图”四幅画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课堂审美情趣和想象力。先通过听配乐朗诵,让学生从朗诵者从容、平和、深沉的朗诵中,感知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再配以精心设计的课件,直观形象地将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每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一一展现出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可闻可感的画面形象,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情感为之一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并加以想象。因此,那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美丽画面,既激发了课堂的教学活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课件的充分准备,一些资料性的信息可以很快地传达给学生,还可将许多抽象的画面,形象而直观地展现出来,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有它的局限性。其一,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就是读者的再创造过程,而再创造离不开想象,语文的学习也离不开想象。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思维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便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了想象,语文展现给我们的便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没有了想象,文学作品就不是完整的作品,语文也就不是完整的语文,它将显得僵硬、死板,毫无色彩。因此,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其二,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和手段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本节课过于侧重了多媒体的运用,过多地侧重了学生的视觉享受,从视觉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而淡化了作者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因为《荷塘月色》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画面美,还在于语言美,更在于思想美。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想象多媒体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荷塘月色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