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宝
“城在林中,人在绿中,足不出户闻花香,漫步街头赏美景。”在“太行明珠”晋城,这一切已经变为现实,漫步在晋城的大街小巷,一阵阵绿的气息扑面而来,处处溢满绿意,勃勃生机。老百姓们都说,这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绿色晋城”战略的结果。
绿色呼唤
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晋城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煤炭和生铁基地,靠着丰富的煤铁资源,晋城人迅速走上脱贫致富上路,并成为全省最早实现全市整体达小康目标的地市,一度被称为“煤堆上的富翁”、“太行山上的明珠”。但资源型地区多数都走过以生态换发展的路子,晋城也不例外。长期以来,乱采滥挖粗放经营的做法,使生态承载性能日益脆弱,十年九旱、洪涝灾害、水源污染、土地塌陷等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不少地方出现因肆意作践生态短期内致富,而又因生态被严重破坏迅速返贫的现象。在市区、园林绿地也被大量商铺,停车场、仓库侵占蚕食,这颗昔日“明珠”正日渐失去耀眼光辉。渴望碧水蓝天,渴望清新空气,成为广大晋城市民强烈的心声,晋城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煤堆里和矿渣上立不起根深蒂固的强市,也立不起文明城市,只有创建和营造生机盎然的人居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环境,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2003年9月,晋城市提出了“建设绿色晋城,打造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制定了绿色晋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晋城的决定》和《关于建设绿色晋城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2007年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0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目标。由此,一场“千军万民齐上阵,建设绿色新家园”的人民战争在晋城大地迅速展开。
绿色战役
晋城市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构筑“绿色晋城”的生态网络体系。
环城绿。就是环市区、环县区、环城镇绿。他们通过消灭近郊荒地,发展城郊林业,城区和泽州县在环市区周围完成了29.5公里160米宽的防护林带、11000亩生态防护林和10000亩荒城荒沟小片林建设,在伊侯山和白马寺山构筑起西北绿色屏障,西南和东北部,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煤矿采空区大面积植树,新建了凤凰岭等一批森林公园,各县(市、区)也把环城绿化作为重点。阳城县两年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6000亩环城林带和城南种子山森林公园,使县城范围内森林覆盖率由不足7%猛增到30%以上,高平市在城东七佛山栽植油松,侧柏等大苗,营建生态森林公园,在城西建起了西山生态苑。陵川县结合棋子山森林公园建设,用3米以上的侧析大苗,在环县城山上高标准造林1000多亩。沁水县在县城南山大苗造林500亩,把县城环抱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如今从市区到县城,曾经眼中的“土衣裳”已换上了绿新装。
城市绿。让绿色走进市民生活。晋城市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建成了一批城市森林景观。投资2.5亿元对东西两河改造,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水上游园。在城市中心和环市区营造了数10处规模不等、树种多样的城市森林,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对市区全干道两侧的50多家单位实施了拆墙透绿和拆违建绿。坚持同步规划实施,使新建小区绿化面积均达到了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在老居住区则垂直绿化、立体绿化,使绿化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25%以上。近五年来,绿化投资近5.2亿元,规划建设各类公园、广场、生态园、苗圃和小游园近50个。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1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到133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达到465万平方米,建成区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8%,主干道绿化带面积占到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6.6%以上。
通道绿。从2004年初起,晋城市全面启动了“有路必有树,两侧树成荫,视线无荒山”的通道绿化工程。高速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了50米~100米,一级公路每侧达到10米~30米,旅游公路、县乡公路每侧达到了5米~10米,实行了单行、单树种低水平绿化向宽林带、大骨架、多树种高标准绿化的转变。截止目前,全市共完成通道绿化4475多公里,绿化率80%。其中高速路105.18公里,绿化率达100%,一二级国省道462.5公里,绿化率100%。县乡公路绿化2205公里,绿化率达84.3%。2004的以来,全市通道绿化累计投资4.18亿元。
村镇绿。就是按照生态绿化型、生态园林型、生态旅游型3种类型,铺开小康村的园林绿化工程。目前,全市共完成村庄绿化987个,其中生态绿化型570个,生态园林型395个,生态游憩型56个。
荒山绿。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太行山绿化、世行贷款造林、国债造林、小型公益林6大林业工程。在荒山绿化中,注重把发展苗木、花卉、经济林、森林旅游作为重点。突出采种基地、母树林基地和百亩以上苗木繁育中心基地建设,使林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绿色机制
建设绿色晋城,不仅需要大思路、大举措,更重要的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保证。
良好的投入机制。近五年来,晋城市已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2亿元。如此大的投入钱从哪里来?晋城人三管齐下,他们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工程和项目。“十五”期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2.1亿元,地方财政则全部予以足额配套,主要用于山上治本。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主要用于身边增绿。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主要是部门单位和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注入资金参与绿化,加大征收义务植树以资代劳绿化费,三年投资达2.9亿元。
良好的激励机制。他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务入股等多种形式投入造林,发展非公有制造林,推行和规范家庭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乡村和国有林场等各种造林组织形式,形成以工程造林为主体,义务植树、社会造林并举,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绿化新格局。在全市的重点工程中,林业大户承担的工程占到70%以上。
良好的管理机制。对所有绿化工程,晋城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益原则,一改过去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做法,普遍推行了工程建设招标制,施工质量监理制和工程投资报帐制,绿化承包企业的工程进度,质量与收益紧密挂钩,使全市植树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绿色效应
在采访中,记者随处可以看到街头、小区浓密的树荫下三五成群的市民闲逛、乘凉,其乐融融。随处可以听到老百姓不约而同的感慨,“晋城难闻的烟呛味少了,绿地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美,空气越来越清新了。”
去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47天,比2000年增了319天。截止去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5.8%、43.2%和15.5平方米,一座“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整洁文明”的森林城市正日具雏形、这也正是全省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众多殊荣纷纷花落晋城的原因。
更值得欣喜的是日趋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且使投资环境有了好转,促进了晋城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这几年,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集团、中化集团相继落户该市,奥运会游泳选拔赛、“金镜头”颁奖典礼,全国乒坛联赛等国内外一批重大文体赛事屡屡在晋城市举行。晋城市这颗太行明珠正因绿色的渲染变得更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