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洪
且把暂时“强”过美国的欣喜放在一边,中国企业到了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世界的坐标上来寻找发展新路径的时候了。
9月5日,一年一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因一条简短而特别的讯息受到外界的热切关注。该评选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700多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渴望已久的“赶超”真的到来时,外界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欢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分析。
从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500强虽然比美国500强挣得多,但是,这利润的“含金量”却不够高。如一媒体形象地总结,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中石化连续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业的业绩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非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这样的特征在“中国企业500强”身上已经延续了多年。如果说,2001年,刚刚开始引进“500强”概念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经过8年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洗礼和自我发展积累,我们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为何这些“大老粗”的特征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强者?
近几年,在企业发展上,我们基本上已经跨越了“以大为强”的认识误区,意识到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骁勇善战,必定有过人的“内功”。这样的觉醒乃至与此相关的改革,近年来已经有所体现,但从今日“500强”的构成看,效果和力度依然欠缺。这固然有历史原因,对企业发展之于社会影响的认识不足或许也是个中缘由之一。
企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企业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养成。如果我们那些引领我国经济的企业,更多依靠的是创新开拓而不是政策优势;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独占市场,那么,不仅企业本身能做得真正“强大”,对于整个社会,对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无疑也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活教材,提供了善于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板。
从这个角度来思索“中国企业500强”,我们在企业规模标准、赢利指标之外,似乎有必要更多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企业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技术储备和更新、国际化水平、企业责任等等。
如专家所说,中国企业500强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且把暂时“强”过美国的欣喜放在一边,我国企业到了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世界的坐标上来寻找发展新路径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