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聚焦:国学诗文应否嫁接流行歌曲

2009-11-04 08:04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诗文流行音乐

编者按:近日,有教育部官员提出,为了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歌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给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诗文,插上歌曲翅膀飞翔,想法很有新意,如若真推行,效果可能如何?对此,引来各方争议。国学诗文与流行歌曲结合,并不是一个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但其中仍有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分析探讨的地方。

国学诗文应该嫁接流行歌曲

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一举多得

古代的诗词等,往往因为是文言文,枯燥难懂,所以不太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际上,从科学理论上来讲,人的左脑负责语言学习,右脑负责声音、图像等的记忆,而右脑的记忆能力是惊人的。所以,根据这个原理,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流行歌曲、电影等形式,这必然会让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变得十分轻松。

一部厚厚的《三国演义》,相信真正能通读全书的学生,并没有几人。毕竟要读完一两千页的文言文书,还是需要相当的毅力的。然而,看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学生,可以说占了绝大多数。同样起到了了解历史故事知识的作用,只是途径不同,而且因为电视剧是声音图像同时具备,所以基本上是看过就不会忘记的。实际上,《三国演义》拍成电视、电影,不但让学生学习历史变得轻松,而且也带动了影视行业的大发展,同时,由电影开发的衍生行业,如玩具制造业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理,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不但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古诗词,而且也带动了流行音乐行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衍生行业的发展,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值得提倡。

“娱乐传承国学”其实并不可怕

事实上,用娱乐传承国学的成功例子并不是没有。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首古词,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讲,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们不见得能完整背诵,但是能完整地演唱《明月几时有》。在流行歌曲的重新包装下,国学诗文也润物无声地滋润着青少年的成长。周杰伦是青少年的偶像,他的《东风破》、《本草纲目》、《菊花台》、《青花瓷》等一首首充满中国风的歌曲被广为传唱。在作词人方文山看来,中国元素完全可以用很时尚的方式来体现,收藏家马未都也评价方文山的歌词“将传统文化前所未有地推至前台”。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国学不一定是呆板的,不一定非要按照固定模式加以传承发扬,它完全可以吸收现代流行元素,以崭新的面貌示人。摇头晃脑地简单背诵,孩子们未必能彻底理解这些国学诗文的真谛。也许,在即将流行的歌曲传唱中,这些在血液中静静流淌的传统精髓,会不知不觉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一生。我们大可不必将国学视为神圣不可触摸的神龛,根据时代的变迁,将其创造改编成新的模样加以传承普及,只要灵魂未变,就没有必要将其视为对国学的糟蹋。

国学可以很平易近人

“倡国学何必穿古装、摇头晃脑?这是典型的误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教授表示,“学习国学经典也要跟上时代节奏,要让孩子们真心理解和喜欢上国学,而不必用浮躁的形式让国学和孩子们越来越远。”

对于这样的“诗文歌曲”尝试,上海市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袁万萍表示,师生应该都喜欢。她举例说,她的一个学生曾经称赞周杰伦的《青花瓷》:“写得真棒!很像宋词。”她认为只要曲子写得好,演唱的歌手又有相当的知名度,学生就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创作,即使词再长,也可以轻松地背出来。也有一些中小学老师说,将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相结合,早有先例,比如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在水一方》,歌词分别取自南唐李煜的《相见欢》和《诗经·蒹葭》,许多人因为歌曲而了解甚至背诵诗词,其影响波及现在。袁万萍老师表示:“老词加新曲,能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性地影响他们去接触国学。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它们同样可以‘平易近人。”

国学诗文不应嫁接流行歌曲

国学诗文嫁接流行歌曲,既是“转基因”也是“浅阅读”

一定程度上说,国学诗文就是国学诗文,流行歌曲就是流行歌曲,二者已经很难再时空转换合二为一了,穿汉服、拿戒尺都没有让国学风靡校园,以现代的流行音乐为载体复兴国学,二者除了文化碰撞之外,即使存活下来也无非是要“转基因”的——唱红了,那不过是流行音乐的红,充其量附带了“转基因”的国学碎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唱衰了,连那么一点点变了味的“转基因”国学碎片,都不会保留。

国学诗文如果嫁接流行歌曲,充其量也不过是“浅阅读”的一种形式罢了。至于“这也是一种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辨别的方法”,则更是奢望——国学诗文嫁接在流行歌曲上,主体不是国学而是流行歌曲,而流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是故转了基因丢了特质在所难免。

让青少年唱国学“很傻很天真”

“国学经典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典诗文的典雅蕴藉是很难用现代流行音乐来诠释的,如果两者结合得不好,或会因过于平淡不具备流行性受到冷落,或会因过于媚俗而变味,进而损害到古典诗文的意蕴。

国学能否受到全社会包括青少年的喜爱,进而生出向往之心,跟穿什么衣服无关,也跟读和唱的形式无关,关键还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跟国学经典水乳相容的环境和气氛。在一个浮躁的、金钱至上的氛围里,喋喋不休大谈古君子之风,不被人讥为迂腐才怪呢;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高考作假时有发生是背景下,一厢情愿地让青少年“唱国学”显然属于“很傻很天真”。

国学诗文编流行歌曲就能推广吗?

国学诗文其实与所谓的流行歌曲有着本质的区别,并非将国学诗文谱上流行曲调就能让学生们接受。所谓流行歌曲,只不过是一种应时和应景的短期文化模式。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快速改变其演唱形式,过去可能是一种风格,比如像轻音乐、校园歌曲等,后来可能是摇滚乐,再RAP说唱,现在干脆成了Hip-Pop,或者就是我们这些中年人都听不懂的念经了,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教育部门将国学诗文按照流行歌曲的即时模式,且不说就算会流行,也只可能是短期时间,难道教育部门还要不厌其烦的随着时间改变歌唱形式吗?难道用RAP或者Hip-Pop形式来念经一般的演唱,教育部门自己不觉得好笑吗?难道不觉得这就像打铁的、种菜的穿西装打领带一样不伦不类吗?让中小学生们天天挂在嘴边来唱并以此推广国学简直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流行二人转,那请问教育部门是否又要将国学诗文改成二人转的模式来推广演唱呢?

国学诗文嫁接流行歌曲背后的难题与挑战

在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形式主义、简单化、本末倒置的倾向令人担忧。有的地方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单调刻板地反复诵读、记忆《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代幼学启蒙读物,学生不知就里,不明其义。有的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见面行作揖礼,甚至有人扮成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老师模样。这种做法忽视对国学经典思想内涵的学习而看重形式上的复古,不值得提倡。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典范性著作,经史子集中的“经”是核心部分,诗词歌赋只是其中一隅,若是过度渲染后者,就喧宾夺主了。

国学经典教育缺乏与其他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广、普及国学经典应有度,若把国学经典当成做人明理的唯一理论,就会陷入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误区。有人认为有一套国学经典为中小学生垫底,就什么道理都能明白、什么境况都能应付,这势必导致思维僵化、观念停滞、视野狭窄。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全面认识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都是能够滋养他们心灵的人类文化经典。

一是来自流行歌曲的挑战。流行歌曲的娱乐性使它能被广泛传唱,生活性使它能帮助受众宣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使它的歌词近似白话,表达的内容贴近生活。国学诗文流行歌曲必须符合流行歌曲的这些特点。

二是来自现行教育体制的挑战。在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高考指挥棒还在指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思会放在大人们为他们精心制作的流行歌曲和游戏上吗?

三是来自社会大环境的挑战。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让孩子苦学外语,这已占据不菲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西方的节日和饮食文化越来越受中小学生的青睐;本土电视日益模仿西方选秀等纯娱乐节目。转变社会风气,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任重道远。

面对国学经典教育中所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难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挑战既是教育界人士不辞劳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原因,也是对冲国学经典教育功效的主要因素。国学经典教育任务之艰巨还远不止于此。国学诗文与流行歌曲结合、边游戏边诵读实在算不上是件难事,但真问题需要我们用真功夫去解决,这无疑需要全社会的智慧和共同努力。

(资料来源:《羊城晚报》、中国广播网、人民网、华夏遗产网、中新网)

实习生张梦珠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诗文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