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大自然

2009-11-04 02:33白国芳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批评自然

白国芳

摘要:对短篇小说《生火》的生态批评解读表明,杰克·伦敦早在一百年前就对工业文明时代日益脱离大自然的人类表现出来的狂妄自大进行了前瞻性批判,并告诫人类要以敬畏的态度审慎地对待大自然。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批评;文学;自然

生态批评是继人权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之后,因对环境恶化问题的关注而应运而生的文学批评潮流。生态批评以生态主义哲学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重审和重评,探讨文学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类思想文化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哪些文本和观念有助于消除生态危机,从而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1],为理解和挽救生态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贡献。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文学作品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古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就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从希腊神话中德律俄珀变成树的故事,到《圣经》中诺亚在大洪水到来前对物种的保护,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无度开采的鞭挞,到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有远见的人们不断在反思: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位置究竟是什么?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及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应该遵从自然的规律,将自己看作生态圈中的普通一员,在与其它物种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发掘自然的魅力,还是应该以“大自然的主宰者”自居,按照人类自身欲求征服、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思考在杰克·伦敦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深刻的反映。杰克·伦敦的作品通常被认为表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但不容忽视的是,杰克·伦敦在作品中对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也做了前瞻性哲学思考和批判。在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空前尖锐的今天,他的作品更展现出特殊的价值。本文试图对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从生态批评视角进行解读,以揭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思想。

《生火》和杰克·伦敦的其它北方故事一样,以阿拉斯加至加拿大西北部育空河流域那片冷酷而荒蛮的疆域为背景,是作家在阿拉斯加那段令他耿耿于怀的淘金经历的映射。在这里,杰克·伦敦曾跋涉过漫漫雪原、穿越过莽莽丛林、渡过凶险的湍流。他历尽艰险不但没有淘到金子,还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结果不得不提早结束行程。虽然没有获得期望的物质回报,但北极地区严峻而非凡的生活经历使杰克·伦敦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用生命去赌博的人物,深深领略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和人类生命的脆弱无助。杰克·伦敦说,“这次克朗代克之行让我认清了自己。”[2]他将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写进了他的北方系列故事,也写进了《生火》。

《生火》讲述了一个淘金者不听从劝告,固执地要在零下七十多度只身一人穿越冰天雪地的旷野去营地与同伴汇合而被冻死的经历。故事场景是奇冷无比、静寂肃杀的育空河雪原,故事的主人公是个被作者称为“那个人”的无名淘金者,另一个角色是跟在淘金者身后的狗。还有两个角色只出现在淘金者的思想中,他们分别是向淘金者提出告诫的硫磺湾长者和营地的淘金伙伴。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生火》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把雪原看作自然的象征,把淘金者、狗和营地分别看作是人类、自然生命和人类狂妄野心的象征,把硫磺湾长者的告诫看作自然法则,这个故事就成了杰克·伦敦对工具文明时代人类命运的悲剧性预言。杰克·伦敦用不动声色的笔触描绘了北方雪原寒冷阴郁的氛围,描述了人类在冷酷自然力面前表现出来的狂妄无畏及死神来临时的绝望抗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滞涩、沉重、让人倍感压抑的人与冷峻大自然徒劳搏斗的场面,表达了自己对日益脱离大自然的人类表现出来的狂妄自大的前瞻性批判。

故事一开头,扑面而来的是北方荒原干硬的空气、干冷的雪粒和一种死神衣袍上才有的阴冷气息。“当那人离开育空河的主道,爬上一个高高的土坡的时候,天气仍然极度地阴沉和寒冷”,“天上没有一丝太阳的光亮,一种莫可名状的黑暗使天色越发地阴晦了”,“足有一英里宽的育空河躺在三尺厚的冰下,冰面上还盖着数尺厚的积雪” [3]。放眼望去,“是一片牢不可破的纯白”,天地万物“都仿佛披上了一袭无形的尸衣”。穿过丛林的路痕被厚厚的雪覆盖,难以辨认,说明这条路已经一个多月没人走过了。一切都表明这里属于人类活动以外的空间,但淘金者对于四周凄冷肃杀的阴郁氛围无动于衷,只是固执地继续往前走,“为了那一种古老的需求,他一心想去到哈德逊湾分岔口的左岸人们聚集的地方”。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六点钟,也就是天黑下来以后不久,他应该在营地的帐篷里了”。他警觉地躲闪过一个又一个掩在积雪下的水洼,但还是在一个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陷了下去,把腿和脚都浸湿了。他十分缓慢而小心地升起了火,但当火旺旺地烧起来,他正准备烤干自己鞋袜的时候,“没有警告,像雪崩一样,大片的积雪径直砸在那人和火堆上面。火灭了!”[3] 他匆忙之中把火生在堆满积雪大树下。他马上动手又去生火,手冻僵了,他用牙齿咬着,将火柴在大腿上擦燃。可火焰的边沿却窜上了他的鼻孔并钻进了他的肺里,呛得他咳起来。那根火柴栽进雪地里,熄灭了。他又挣扎着用双掌在腿上擦燃了整把的火柴,点燃了白桦皮,但当他试图把掉在火中的一片苔藓拨开去时,颤抖的手却拨得太狠了,连同那一堆小火也给拨散了,火又熄灭了。绝望之中,他决定杀死跟随自己的那条狗,用它的尸体温暖自己麻木的手,然后再生火。但他发现自己浑身僵硬,根本没法儿弄死它。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生起火来,就狂跑起来,幻想能一直跑到营地,但他的躯体逐渐麻木,在第二次摔倒后,再也没能爬起来,他被冻死了。

淘金者的悲剧,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他的疏忽,即把火生在大树下造成的。但杰克·伦敦在故事一开头就明确地把悲剧的真正根源指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情形只让他觉得不舒服,像患了感冒,仅此而已,没能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恒温动物所具有的弱点、作为人类所具有的弱点:即那种只能在极其有限的温度范围内才能生存的生命力;没能让他明白这些不可克服的缺陷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3]。科学技术的发展,智慧和能力的高度发达使现代人类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忘记了自己也是有局限性的物种,从而在大自然面前狂妄自大起来,变得无所畏惧。从故事中可以看到,淘金者的孤身旅行是他选择的,而不是被迫的,旅行的原因也不是十万火急,不做不行的。正是淘金者对于自己具有的智慧、知识、能力和工具装备的盲目自信使他坚持孤身去营地与伙伴汇合,也使他对“没人能在零下五十度孤身旅行”的自然法则置若罔闻,使他对大自然的肃杀和身体对极度寒冷的异常感受无动于衷,也正是他的盲目自信和野心使他在旅行开始后尽管有异样的感觉,但为了“保持男人的颜面”,不去改变旅行计划而固执向前。

尽管淘金者是个新手,这是他在这儿遇到的第一个冬天,但他是个有足够智慧、能做出理性判断的正常人。他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情况,他能推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判断得出当时的温度肯定远远低于零下五十五度。他知道河流虽然被冻得实实的,但泉水会在在积雪和冻河之间形成层层冰壳和水洼,“人一踏上去就会陷下去一直没到腰部”;他知道如何识别积雪覆盖着的陷阱。他有应对寒冷的知识,他知道把午餐包围巾里放在贴身的衬衣底下以避免被冻成冰块;他知道“在这样的气温下弄湿了脚是麻烦甚至危险的”;他知道,“当一个人弄湿了脚呆在零下七十五度的天气里时,他要生的第一堆火是绝不能失败的” [3];他知道如何在雪地里生火,“他将许多大片的木片铺在雪地上,这样可以防止被烧旺了的火烤化的雪水将火浸灭”;他知道运动冻僵的肢体可以恢复其血液流通和知觉。

淘金者显然对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工具很得意,相信自己对付得了这不同寻常的寒冷。在生火失败前的整个旅行过程中,他一直处于一种轻松自信、踌躇满志之中。他一直轻松地嚼着烟草;每成功躲过一个陷阱,他就很抽一口烟草;想到精心包裹的美味午餐时,他“惬意地笑了”;当他按预定计划到达午餐地点时,他对自己行进的速度很满意,相信“若能保持的话,就一定能在六点钟赶到同伴们中间”;在顺利生了火,吃了午餐后,“他装上烟斗惬意地抽起来”。甚至弄湿了脚后,他也丝毫没有为没听从劝告从而改变旅行计划感到后悔,只是“很恼火,一个劲儿咒骂这倒楣的运气”。在升起了火,认为自己可以烤干鞋袜,成功挽救自己时,他得意地笑了,不由得嘲弄起提出警告的硫磺湾长者来,“嘿,看来那些老手们不过全都是些娘娘腔儿!至少他们中有的人是,”他想着,“一个男人该做的就是保持颜面,而我就是赢家!是男人的话就单独前进!”正在淘金者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时,树杈上的雪堆轰然坠落,砸灭了他的火堆,也砸醒了他的无知狂妄,“他惊呆了,仿佛听见了死神的召唤”。杰克·伦敦通过淘金者的悲剧对狂妄自大、不知敬畏大自然的人类提出了警告: “如果不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和促使自己衰亡的力量,他们即使怀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厌恶死亡,也是枉然” [1]。

杰克·伦敦还从“狗”这个自然生命的视角对人类赋予人与自然生命之间的奴役者与奴隶的关系进行了批判,“……不过,那狗和那人之间没有什么亲密的感情,一个是帮另一个干活儿的奴隶,狗所能得到的爱抚是呼啸的皮鞭和粗声粗气的嗓门里发出的关于呼啸的皮鞭的威胁。所以那狗并不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忧虑告诉那人。它才不关心那人的死活呢。它是为了它自己的缘故才对着火堆嚎叫的。”[3]人类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轻视甚至虐待狗,狗自然也不会对人类的悲剧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和怜悯。狗在“那人”眼中如此微不足道,它不知道温度计为何物,它不会使用火柴,它为了得到食物和火,不得不承受主人的鞭子、棍棒和刻薄的咒骂。但狗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皮毛和感知自然的敏锐直觉。这些原始的禀赋使它预感到了危险,使它心怀恐惧而不愿前行。这些原始的禀赋使它有效地躲避了危险,活下来了,而有知识、有智慧、有棉衣、火柴、地图、温度计等进步工具的人类却倒下了。

拥有智慧、知识和现代工具装备的淘金者,尽管小心翼翼地识别出了雪地下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还是弄湿了自己的脚,尽管成功地生起了火,还是疏忽了头顶大树上的积雪,尽管求生的意志是如此强烈,自然的肉体还是抗拒不了自然的法则。导致淘金者掉入水洼、错误地把火生在大树下、最后被冻死悲剧的因素不是他个人的缺陷,而是生活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整个人类的缺陷。正如人文学者特莱西奥早就在《论物性的起源》里指出的那样,“他们(人类)过于相信自己,一点也不考虑事物本身的状态和它们的力量” [1]。我们对自然只有片断的认识,却自认为洞悉了整个宇宙奥秘;我们只是大自然所有物种中的一个普通臣民,却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我们本应在神圣肃穆的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应有的谦卑和敬畏,但我们却妄自尊大、无所畏惧。淘金者只所以在大自然面前无所畏惧,在自然生命面前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主子姿态是因为他周围的文化赋予了他人类“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因而是“万物主宰者”的观念。因此,淘金者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日益脱离大自然的现代人类的悲剧。现代化工具设备带来的方便舒适使我们丧失了与自然沟通的能力,愚妄使我们不屑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对其它自然生命的践踏蹂躏使我们失去了患难与共的生命伙伴。

和《生火》中的那个一意孤行的旅行者一样,现代人类无所畏惧地要向前、向前、再向前,发展,发展、再发展,结果把支持人类生命的整个生态系统破坏到了崩溃的边缘。杰克·伦敦通过《生火》对现代人类的狂妄自大提出了批判,警告人们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若要避免自然越来越严厉的惩罚,就必须以谦卑的态度审慎地对待自然。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人类文明才会得到良好的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欧文· 斯通著、董秋斯译.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及其它故事集[M].上海:中国经济图书进出口公司,2008。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批评自然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读者的不同思维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