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战书共和国“大粮仓”的守望者

2009-11-03 06:02陈凤跃郑国忠
中华儿女 2009年8期
关键词:战书水利黑龙江

陈凤跃 郑国忠

2009年6月27日,晴空万里,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

在一片绿潮涌动的玉米高产田地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一边仔细察看着玉米长势,一边同正在田间作业的农技人员和农民聊起农事来。从玉米品种、单产及总产量,到农业技术推广、惠农政策的落实;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到创建稳产、高产示范田……总书记逐项问得十分详细,听得非常认真。考察结束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说: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希望黑龙江的同志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

“曾经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发展粮食生产、畜牧业、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潜力”。

——栗战书语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全年无霜期140天,现有耕地1.81亿亩,农村人均耕地近10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举世闻名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光温雨同季,一季作物生长期长,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自清末咸丰十一年开禁放垦,到新中国建国后,一批批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从山东烟台、蓬莱等地水路和山海关陆路到东北“闯关东”,特别是到地广人稀、莽原千里的“北大荒”——黑龙江,更是成为了众多“闯关东”前辈们开荒种地、谋求生计、安家立业目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转业官兵以及六、七十年代京、津、沪、哈等大城市百万知青扎根边疆、屯垦戍边,以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彻底改变了北大荒的旧貌,使北大荒变成了沃野千里,麦浪万顷的“北大仓”。

2008年1月,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已在黑龙江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上勤奋工作了四年的栗战书,受全省3800万人民的重托,被参会的1000多名人民代表高票推选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他身材魁梧高大,憨厚质朴,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履历表上清晰的从政经历:先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后调西北地区任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长达五年之久,2003年初,担任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副省长、省长至今,已在中国这个北方农业第一大省工作了六年,常被人戏称为“三北干部”。

每当有记者就此当面求证时,他总是动情地说:其实华北、西北、东北三省各有特色,尤其黑龙江人既有燕赵之士的侠义之气,也有三秦之人的豪爽之风,龙江民风非常谆朴,为人宽厚、包容。栗战书出生于革命老区河北平山县,担任过土改干部的祖父、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叔叔事迹,一直鼓舞激励着他,使他对农村、土地、农民油然产生一种敬意。在河北、陕西工作的几年里,他都曾担任省委抓农业工作的主要领导,来到黑龙江面对一把能攥出油的广袤黑土地,栗战书内心涌动着一股决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的重托,当好国家“大粮仓”守护神的阵阵激情。六年多的工作经历,2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栗战书已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黑土地和这里勤劳质朴的人民。

2008年3月,北京。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会议期间。中央电视台《小撒探会》节目现场,才当选两个月省长的栗战书就冲着明晃晃的电视镜头,当起了全省农产品最大的“推销员”:

黑龙江省每年给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都在500亿斤左右,假定每人一天吃一斤粮食,黑龙江省调出的商品粮就可以供全国13亿人40天的口粮。而且黑龙江每亩地使用的化肥只有22公斤,这在全国是最低的,黑龙江省绿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总产量达到3280万吨,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就请到黑龙江来,买黑龙江的品牌。

刚刚就任黑龙江省省长的栗战书,在全国“两会”上,成了各路媒体记者争相追逐的“热点”人物。面对各种刁钻古怪的提问,栗战书道出了心里话:党的事业就是接力赛,我们不搞换一届政府,变一套思路;不刻意去烧“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当“魔术师”,不搞花样翻新的“面子工程”,本届政府成员要共同驾驭“龙江牌”这辆车,我们只有“前进挡”,没有“驻车档”和“倒档”!

“我们愿意在国家需要粮食和农牧产品时,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奉献,拿出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粮食来。”

——栗战书语

在省政府工作会议上,栗战书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全体政府官员: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政府前面还有“人民”两个字,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老百姓生活还不富裕,我们要感到忧愁忧虑,愧疚在心;要有‘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之情;要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靠实绩彰显科学发展,用行动践行为民诺言,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在发展和为民上。

上任伊始,栗战书就紧紧抓住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这个突破口,走遍全省粮食主产区的地、市(县)、乡,深入到村屯、农户调查研究。绥化市肇东太平乡东合村是全省西部有名的老旱区,春天高温少雨,刮大风,十年九旱。在这里调研时,栗战书弯下他高大的身躯,用手扒开干渴的土地查看旱情,瞅了瞅旁边护田林打蔫的树叶,拿着已泛黄的秧苗,语重深情地说:水是农业的命脉,过去中国传统农业迷信“牛马年好种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靠天吃饭的落后观念,再也不能固守下去了。

望着大田里往来穿梭的抗旱大军,栗战书对市、县干部说:要加大水利、抗旱资金投入,组织一切人畜和机械力量,抢浇救命水,要浇一亩保一亩,浇一片活一片,能多浇一棵就决不少浇一棵。一路走访查看,他满脑子就是一个字:水、水、水……

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协领导也都十分重视全省农业现代化工作。省委书记吉炳轩刚到黑龙江就任,就深入到产粮大市齐齐哈尔调研,强调发展经济首先要把粮食生产抓好,完善水利设施,推广大型农业机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省政协主席王巨禄发挥政协人才优势,组织了九个部门4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半年开展现代化农业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调研论证工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回到省里,栗战书就把农业、水利、防汛抗旱、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厅、局长、技术人员召集到一起座谈,反复研究加快发展全省水利事业大计。黑龙江省耕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水资源丰富,但水利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水旱灾害成灾率达75%。

为尽快弥补全省水利建设的历史欠帐,省政府决定抓紧实施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一引

嫩扩建工程,重点谋划开工一批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同时,要求水利厅抓紧编制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并提出大力发展水利的战略构想,拍板决策尽快出台一个加快全省水利建设的决定,从行政立法上确保今后全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经费、物资、人员的落实到位,从省政府关注重视农业水利事业的程度和决策的速度看,这在黑龙江省农业水利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9月,栗战书省长郑重签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这个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确定了到2010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全省水利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通过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水田、旱涝保收田面积,确保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田。2009年年初,在《黑龙江日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全省重点水利工程规划、实现目标,这在省政府各部门还是少有的,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重视农业水利事业的浓厚氛围。

嫩江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和省共同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大型重点控制性工程。其配套引嫩一期工程,直接关系到下游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4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丰产,一直是栗战书心中的牵挂。金秋九月,栗战书一大早就驱车数百公里,到达位于齐齐哈尔讷河市拉哈镇引嫩扩建一期工程现场,远远就看到一台台大马力挖掘机轰鸣作响,数十辆大型装载车往来穿梭,一片热闹、繁忙的施工景象。栗战书登上正在建设的坝顶,对随行的省水利厅、齐齐哈尔市领导说: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加快推进一批大型水利项目建设,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改变年年旱,年年抗的被动局面。不久,在全省其他流域又开工建设了兴凯湖灌区总干渠工程、勤得利灌区渠首工程、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等八个大中型水利工程,这九项农业水利工程,就此拉开了全省大兴水利建设、发展现代水利大戏的序幕。

“加快推进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要发挥黑龙江大农垦优势,全面推进场县共建,使黑龙江这个中国大粮仓率先在全国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的示范区。”

——栗战书语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省农村考察春耕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决定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

省委书记吉炳轩同时也多次在省委会议上重申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拿出更大的力量,解决“三农”问题,迅速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力争早日把粮食总产量提高到1000亿斤似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产粮大省的省长,栗战书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目前在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00亿公斤的五个省份中,只有黑龙江省可以向外省调出数量可观的商品粮。2008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到845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520亿斤以上,占全国各省可调商品量的二分之一,商品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栗战书认真分析省情:从全国各省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通过内涵挖潜就能迅速形成粮食生产能力的省份,最有条件的当属黑龙江省,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食品工业强省转变,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创新举措。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栗战书明确提出:在坚持土地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土地流转,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目前,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450万亩,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5321个,拥有会员80万户。仅绥化地区肇东市的一个万亩地块就把366户农民组织了起来。

2008年末,省政府先后在富锦、海伦、方正、青冈等31个县(市区)选择耕地集中连片,经营规模在4万亩以上的区域开展了水、旱田现代示范区项目建设,水旱田示范区总面积达285万亩,旱田区配备195-485马力,装备卫星定位遥感和智能化计算机控制的进口大型拖拉机及辅助设备;水田配备水稻高速插秧机等先进机械。在示范区内全面建立了新的运营体制和管理机制,实现了统一整地、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收益分配等“六统一”生产方式,农民自我组织化、集约化经营能力明显提高。

同时,栗战书十分重视发挥龙江农垦机械化耕作的优势,发挥其发展现代农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黑龙江农垦系统有一百多个农场,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国有农垦企业。自从推行家庭承包“大农场套小农场”,采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形成了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

早在2004年,栗战书就带领省政府调研室,对农垦进行了两个月的调研,提出了农垦要实现“三化”,“两率先”的目标,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率先建成现代大农业。如今全垦区水旱农作物种、管、收、加工机械化率都达到95%以上,建立了200多个农业机械装备示范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推广“场县共建”农垦带动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全省已有59个县(市)和71个农场,500万人口地区实现了场县共建、优势互补,在农机播种、科技种田等方面多层次、深领域合作,大幅度提高了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农场区域经济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发展。

自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五年时间连续登上了600亿斤、700亿斤和800亿斤三个大的台阶,目前已具备了800亿斤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正朝着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宏伟目标迈进。

又是一年盛夏至。栗战书再次来到省农业开发办支持的典型肇东市五里明镇农业高产田考察。

这个镇去年从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手上整体流转的5万亩土地,成立了由农民自己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规模经营,作到机械化播种、施肥、收割,采用集中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真正做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从根本上抵御了各种农业生产风险,确保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回想起胡锦涛总书记对黑龙江农业的视察和谆谆教导,栗战书内心就产生一股巨大的动力,全省农业战线干部群众更加精神振奋,上上下下掀起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热潮。省委、省政府又适时推出推进全省农业“五化”建设,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步伐的总体规划,黑龙江新一轮农业大发展的热潮蓄势待发。

栗战书望着大田里大型中心旋转喷灌设备正开足马力,喷洒出片片七彩水雾,滋润着碧绿的玉米整齐、挺拨地健康生长,从眉梢眼角流露出会心的笑容,让龙江织锦铺绣般的千里沃野,变成共和国一座流金淌银大粮仓的宏伟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华南

猜你喜欢
战书水利黑龙江
向水而生
马游坪,听彝歌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羡慕等
铅笔长高了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
黑龙江出版集团
马英九向蔡英文下“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