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玲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生自觉、积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能够写出有现实针对性、充满时代感和生命质感的文章。但是,翻检学生作文,我们却发现普遍存在时代感不强的弊病。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俗话说。鉴往知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回顾他早年创作的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指导下,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针砭时政弊端的优秀诗作。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在哪呢?笔者认为,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社会时事热点。只有学会关注社会时事热点,中学生的作文才能从容说古论今,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时代风貌。
本文拟在梳理社会时事热点在作文中的运用,并对如何培养中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和能力总结一下自己的做法,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尽管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声音:高考作文关注现实热点时事会减弱选拔功能。但是,不可否认,与社会热点范畴相关的作文考题依旧是高考作文三大题型之一。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就不能放松对社会时事热点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社会热点时事在作文中的多角度运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构思立意。“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落笔无误,笔随心至”,说的就是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步。一般而言,审题立意时要尽可能激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一些有着个性特征的思考、感悟和生活例子。作者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除了要健康和积极向上,还要有时代气息。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从社会热点时事出发进行审题立意可说是个捷径。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这个题目本身不存在审题难度,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满分作文独辟蹊径,聚焦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在社会上一直引起较大讨论的农民工子弟入城和受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感受。作文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立意新颖,角度独特。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构思立意的好处在于:
首先,角度独特,立意新颖。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核心。想要人眼前一亮,必须独辟蹊径,立意求新。立意新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角度精巧;二是思考深刻;三是见解新颖。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构思立意,可以深味社会人情,宏观上能够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微观上能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避免俗套和窠臼。
其次,可以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深度。作文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作文的根深深地扎在社会、人生、生活的丰沃土地上。因此作文理应对社会现象、人生现象和生活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唐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说的是作家的遭遇、经历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每个人的境遇皆不相同,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高中生,看到、听到的热点时事不计其数。这些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一定会在中学生的内心引起激荡碰撞,从而产生独特的看法和思考。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构思立意可以深刻显示中学生对现实关注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再次,可以显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感觉上对其他人的关怀。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个体的人理应对社会尽一份责任。西方有一句流传久远的名言:愤怒出诗人。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作家往往诞生于对社会人生富有责任感的愤怒,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对社会人生进行关注思考的结果,常常体现出作家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高中生。本应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作文构思立意,可以集中体现一个中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社会热点时事为材料行文。对于有些同学来说,作文是“有米之炊也难为”。有时,用的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乏味材料或者凭空捏造一些虚假的不切实际的材料。这样的作文就会让人感觉陈旧、乏味,很难获得好评。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文选材也要与时俱进。
在散文中,时事热点材料跟其他材料并列使用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作者在评说了陶渊明和庄周的事例之后,运用了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例,这样材料就由古到今,由文人雅士到普通民众,深刻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一文巧妙地使用了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各界踊跃救助的事例,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在议论文中,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论据可以增强说服力,显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深度。比如2008年云南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说你是好心》一文,使用了拉萨“3·14”事件作为例子,从社会政治角度对所谓的好心加以剖析,鞭辟入里。同时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可以避同求异,独特出众。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进行写作时,可能都会用到。而别人都在用的古人、洋人是乏味且没有吸引力的。作文中使用社会时事热点作为材料,不仅可以生动感人,增强文章的时代气息;而且可以避免材料雷同,给人以新鲜感。
其次,可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议论文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古今中外相互对照和对比。一个恰如其分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事例,在表达效果上,可能胜过十个众所周知的事例。在当今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里,即使是蛰居蜗室的人,对于时事也会有所耳闻,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所以使用热点时事材料比一般材料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次,可以显示时代气息,体现时代风貌。时代在发展,作文的材料也应该与时俱进。作文中使用社会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社会焦点,反映出时代特点,实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目的。
最后,可以增加文章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读者多少有点喜新厌旧的阅读心理,对陈旧乏味的材料提不起兴趣。使用社会热点时事材料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比如2008年云南高考满分作文《变味的善良》,文章所列举的奥运热、汶川地震后某些人的“善举”等事例。这些事为人们所关心,所熟悉,
又是当时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所以很容易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人们也很容易将作者的推断和自己的认识进行对比、印证、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以社会热点时事为立足点进行构思立意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可以体现出中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二
如何激发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进行思考并将思想的结晶凝聚成文字,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关注和思考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必须按照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时事小黑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要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时事小黑板这一活动就旨在训练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报纸、杂志、互联网纷至沓来,如何挑选有用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能力,否则材料浩如烟海,不懂挑选的人只能疲于应对做无用功。可以将全班学生5-6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星期由两个小组轮流选择新闻热点。时事可以按类别整理,比如:
经济事件比如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
政治事件2008年3月14日下午,拉萨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犯罪分子纵火300余处,100多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他们手段之残忍,行径之恶劣,令人发指。
文化事件以1300万元的收入蝉联作家富豪榜首的郭敬明,在2008年底又与创造“超女”奇迹的天娱公司合作,担任文学总监并将自己的《小时代》拍成偶像剧并参演。
社会事件因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法制日报》社主办《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立案调查。1月4日,西丰县公安局多名干警赶到《法制日报》社对记者进行拘传,未果。以西丰事件为起端,先后有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山西杏花岭检察院拘传女记者事件,河北张家口警方秘密拘捕记者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环境,成为新闻界以及社会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育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共夺取了51枚金牌,高居金牌榜榜首。这样的表现,也使得中国体坛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选择那些影响重大、深远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评判小组所选新闻是否是热点,是否值得关注等。
第二。课前演讲,尝试多角度评析时事热点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要对新闻事件作出自己的评判。现在语文课一般都有课前演讲这个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烈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一次课前演讲时,一位同学先讲述了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反对即将拍卖圆明园兽首这个新闻。她的演讲在同学中引起了热烈反应。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事件和对那段历史的看法。结果又有几位同学的演讲选择评析这一事件。有的表达自己的愤怒,有的则提出要冷静对待;有的重提落后就要挨打,有的则提出历史毕竟已成为过去不必再耿耿于怀,重要的是现在要图强。更有的同学受到前面第一位同学的启发,陆续发表自己对菲律宾企图侵占我黄岩岛、日本非法侵占我钓鱼岛等事件的看法。同学们讲起这些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头头是道。通过连续的关注,有的同学堪称某个问题的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同学们虽然可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往往不能够深入说明,并且常常就事论事,没有完全打开思路和视野。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为后续活动的展开做足准备。
第三,时事热点摘抄点评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们的兴趣千差万别,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个人可以自备一时事热点摘抄点评本。格式为:时事热点简述+运用。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社会热点时事,之后再从不同角度对所记录的新闻进行分析。比如:
[热点]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被人民群众称为“方便面局长”、“小笼包局长”。他在农村基层一千就是22年,走上信访局长的岗位后,平均一天接待上访群众6~7位。对待百姓他是“尽心尽力”,对待工作他是“拼命三郎”。他对党忠诚,对民负责。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辽中大地上,最终,他因带病长时间连续工作,倒在了信访岗位上,献出了年仅43岁的生命!
[运用]从潘作良的角度:①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②对人民全心全意的爱;③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⑤要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⑥内心道德律令的自我约束。
从人民的角度:①要增强法治意识,权利意识;②不能搞官本位崇拜。
从其他角度:①要严厉惩治领导干部渎职、失职行为;②领导干部要让群众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选择一些时事点评摘抄组成“时事热点大集锦”或“时事热点词典”实现优秀资源、创意思想的共享。
时事热点摘抄点评本可以与作文素材本合二为一。每几个星期做出一则即可。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达到了积累素材的目的。
第四,学习一些新闻评论知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新闻事件的能力。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新闻背景的评述。通过评论,发表自己正确的立场观点,给人以启示和引导。它是一种关于新闻事件的议论文体。它与其他议论文一样也具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要求新颖且对社会具有指导和教益的作用。新闻评论的论点必须鲜明、正确,论据必须充分、可靠;论证必须严密、合乎逻辑。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新闻评论有些难度。笔者的做法是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即学生对时事热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深刻的看法之后再进行教授。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和新闻评论的特点有所了解和把握。
第五,时事活动课这是对社会热点时事比较集中的展示。目前笔者已经进行的有两种方式:一是一段时间内类似热点时事的集中展示;一是与课内知识相关的热点时事的展示。比如将相关师生纠纷事件集中展示,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挂钩;教师如何为人师表等问题。
再比如,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即古典诗歌单元,有几首诗歌涉及到家仇国恨、黍离之悲,笔者发现了这一主题与部分同学的演讲的内在联系,于是集中进行了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时事活动课。活动课上学生们积极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事件的图片、视频等,并且踊跃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虽然有的看法比较陈旧或比较偏激,但是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在时事展示、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示材料写作一篇作文。学生习作或文采飞扬,或朴实无华;或激烈批判,或冷静沉思;更有一些思想深刻、角度新颖的佳作诞生。让笔者欣喜不已。
生活这条大河奔流不息,沿途处处都是作文教学的源泉。社会热点时事是作文教学当之无愧的源头活水,她在作文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在作文训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对热点时事进行思考,这些重大的问题则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