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虫
月初,有幸参加了一次在东北某省会城市举行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会场选择在这个城市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环境很好,有来自这个城市的一所理工大学的学生做志愿者。为远道而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服务。学术气氛还是很浓的。
只是其中有这么两段小插曲让我感觉有些不太舒服,于是把它们记了下来,说与大家听听。
报到以后的第一天下午,会议就正式开始了。被此次大会主办方选中的学界论文将通过post(张贴)和oral(演讲)两种方式来进行展示,张贴的论文有专门的展示厅,而需要演讲的论文就根据各个所属领域的不同被分在了各个分会场。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按照事先的大会安排自由去听讲,这种完全开放式的会议形式更加有利于学术的广泛交流。
下午两点半,分会场的演讲准时开始,我看到许许多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学者早就着正装坐在了会场里。有人还准备了笔记本,一副准备认真听课的样子。一位学者做完演讲,他们还不忘起身提一两个问题。有个人的英语说得很蹩脚,从他发音的特点可以听出这是个日本人。演讲者不得不请他重复了好几遍才听懂了问题的内容,于是会场里就传出了隐隐的嘲笑声,我扭头一看,是几个坐在后面的中国人。
大约过了半个来小时,不时有迟到的人进入会场,很明显地影响到了演讲人的思路,也让我感到有些厌烦。定睛一看,这些迟到者大都是我们国家的学者。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晚上,主办方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欢迎晚宴,时间定在六点半,朋友说还会有精彩的文艺表演。所以一定要选个前面点的位子。于是我们六点半准时到了主宴会大厅,一分钟都不敢迟到。可让我们几个大跌眼镜的是,此时的主厅早已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到旁边的小厅入座。刚坐下,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就在服务员的引领下坐在了我们的旁边。几句礼貌的寒暄之后,我环视了一下四周,这才发现,除了少数的几个中国人外,这个小厅就坐的大部分都是外国学者。这次,虽然他们也按时来了,可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是“迟到”了。
开会时候的迟到是故意的,吃饭时候的早到也是故意的,中国人这种特殊的与会方式连我们这些“自己人”都把握不了,就更别说那些只知道守时的“老外”了。
新作文·金牌读写初中生适读200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