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努力去做别人

2009-11-03 02:24谢伟
读者 2009年7期
关键词:组织协调在实践中心理学

谢伟

如果有这样一份工作,你愿不愿意做呢?这是一份志愿工作,对社会帮助很大,但是这份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到各地出差并在户外作业,有一定危险性。由于工作性质特别,工作内容不能让女友知道。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工作时永远只能穿一件小号制服,还不能更换。

现在你可以先把自己的回答勾选出来: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太愿意、绝不愿意,然后继续往下读。

首先来一起分析一个学生的求职经历:

前不久刘帅参加了一次特别的人才遴选,其中一个环节是“无领导小组讨论”,8~10人一个小组,对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并选派一名发言人汇报小组观点。因为不事先指定主持人,所以被称为“无领导”。在讨论过程中,外圈会有3~4名专家进行观察评分。这种评估方式可以很好地分析一个人的人际互动风格与能力。

刘帅最后被淘汰了,虽然他的智能素质、毅力等品质都非常好,但他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只得了60分(满分100分)。这是一个遴选具有优秀导演潜质学生的项目,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其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自己的评估结果,刘帅给评估专家提出这样的反馈:“在无领导讨论中我知道自己表现不出色。因为讨论的领域是我不熟悉的,所以我一直不敢妄下结论,也一直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且我觉得倾听和思考更重要,因为从别人的观点中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所以,我更多地在倾听和思考。说实话,很多次我想开口,但最终被一阵一阵高于我的声音给压下去了……还想请教一下,我应该怎样在倾听和发表意见中寻求平衡?”

那么,你如何给刘帅建议呢?是让他做真实的自己,还是做一个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真实的自己呢?

沿着这样的问题再深入一下:你是要去寻找一个适合的工作领域,还是随时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环境?人是否具有进行无限改变的潜力呢?

心理测评专家喜欢用一个比喻:如果你要教一个猴子上树,只要踢它一脚即可,而你要教一头大象上树则需要从小开始,并不断强化其潜意识,让它相信自己会上树,就像让闪电狗以为自己可以霹雳吼一样,然后天天练习,最后一辈子也许就学会一个蹩脚的上树技巧。

对于刘帅,我觉得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一个人不需要努力去做“别人”,所以并不存在那个“平衡”。

也许自诩为伯乐的人会指点刘帅:你一定要主动表现自己,争取多发言,积极一点。也许如此一来他能得高分,但他也将进入一个职业生涯的无间道——只有通过不断地说服,才能忍受环境要求与天性的不统一性。

有一个调查表明,求职者普遍有“被歧视感”。其实正是因为求职者一方面对自己“适应环境”的潜力高估了,另一方面对环境的了解有些自以为是。

关于开篇提到的那个职业,不知你的选项是什么,也不知你是如何做出这个选择的。你到底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职业里的什么?这与“真正的自己”是否一致?现在,如果我告诉你这个职业就是“超人”,你有什么感觉?你还会保持原有的选择吗?如果你要改变选项,这说明你对自己,或者对这个职业认识不足,你陷入了信息不对称并“自以为是”的迷雾里。

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分析与定位,否则时刻以社会热点为自己的指南针,并相信自己可以被改造成所有可能的人才,最后的结局也许是老了才感慨自己“入错行”了。

但是,对自己的了解绝对不是坐在那里就可以搞定的。

如同刘帅,也许他以往的自信足以让他相信:自己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发挥足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能力。因此,自我了解需要在实践中进行。

有个学生如此践行:

带着父母对未来热点的预估和对未来做金领的梦想,黄琳考上了一所名校的电子系。上了几个月的课后,她感觉自己如果沿着这样的专业路径走下去,未来不堪“瞻望”。幸运的是,黄琳没有自信到以为“什么兴趣都可以培养”,当然她也没有失望到无所作为。相反,她开始忙于听其他院系的课程。最后她锁定了心理学。未来的三年多时间,她俨然成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当然她保证自己的电子专业课程及格。到了大四,她已经拿到许多心理学专业的学分,并且认识了一些心理学系的老师,甚至参与了一个老师的研究课题。最后,她顺利地考上了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带着这种探索的喜悦,黄琳继续探索。3年研究生期间,她努力研读国外文献,争取发表英文论文,努力参加国际性心理学会议——这种目标感与执著,使她得到许多机会。研究生毕业,她自信而平和地申请出国读书,而且只投出一份申请。她没有意外地得到全额奖学金。你能否接着预测黄琳的未来?其实没有人知道她的未来,但无论如何,相信她会走自己喜欢的路。

曾经有位著名的导演说:天道有时惩勤——你辛辛苦苦往上爬一架梯子,然而多年以后等你爬到顶端,才发现原来梯子搭错了墙。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那么你也许现在就需要多一些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喜欢的环境是什么。

理论上讲,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有的人喜欢数据,有的人喜欢谈观念;有些人需要机会垂青,有些人则特别善于创造机会……但无论如何,发现这种“型”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的。

如果你已经在职场混迹多年,却持续郁闷,也许你需要在业余时间对自己进行一些投资——找一些机会去实验、实践“真正的自己”。要知道,生命的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而只有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才能使生命更值得回忆。“超人”也许永远不是你所理解的样子,你只有做做看才知道并知晓其与“真正的自己”匹配与否。

(魏泽均摘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26日,刘 宏图)

猜你喜欢
组织协调在实践中心理学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试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组织协调措施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