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广泉
一、教师角色的认定与教学行为的恰当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通过“首席”的谈话,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广泛涉猎语言文字,才能破译、领悟文本,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引领,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要传递的知识、思想、情趣进行思考、感悟,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教学的对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呢?
1.以多读作为前提。语文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尤其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及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逐步走进文章里去,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才能与文章内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2.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有准备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做得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引领学生与文本进与深层次的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到成语“金风送爽”时,这样说道:“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察到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大自然的变化,“对呀,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教师引出“金风送爽”,理解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已经差不多,想接着讲下去了,谁知,还没等老师话音落下,马上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老师想了想随即这样进行下去:“对呀,你真会思考,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秋风吹来,树叶变黄了,一张张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一眼望出去,秋天就变成金色的啦!
生:秋风一吹,把大地上的稻子吹黄了,大地也变成金黄色的一片了,只有金色的风才会把稻子吹得金黄一片。
生:我们去秋游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凉爽的风吹着我,我对着天空,感觉秋天的风是金色的!
在孩子的眼里,“金风”原来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这样的预设之外的“枝节”,捕捉它,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就像是一个“婚姻介绍人”,有一定道理。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时,介绍人就要出面帮助,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灵活地推波助澜。
二、学生角色的认定与学生行为的引导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不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心理、思维阅读文本,就不能营造出“对话”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当然,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情这无可非议,但尊重不等于盲从,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学生在对话中的疏漏、遗误之处不能为“尊重”而失本真。
老作家萧乾曾把阅读比做经验的汇兑。“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很难兑现。”文本作为作者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书写,虽不能说文本是生活的镜子,但一个具体文本总还是能在作家生活阅历与经验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所以,如果阅读主体缺失相关的经验,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对它产生感受和体验,随之产生的主体间对话的经验障碍,影响文本的有效对话就在所难免。因此,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广泛涉猎读物,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感”而悟,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才能让自己个性的生活经历与文本链接,从而实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