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足球青训渐热

2009-10-31 10:47
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49期
关键词:申花青训金牌

刘 耿

现在,上海足球少年向往的地方已非“老大”上海申花,而是崇明的根宝足球基地。

基地门口横躺着一块巨大的灵璧石,上面是“教父”徐根宝手书的红色大字:“缔造中国的曼联”。

作为崛起的象征,孤悬在外的崇明已发出了统一宣言:将东亚队与申花队合并。

11月7日,上海申花投资人朱骏和徐根宝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在2007年开始以大股东的身份获得申花的经营权,但两年来颗粒无收。不久前,他公开声明“申花不是非卖品”。

两者一旦合并,将打造中国最具前景的希望之队。这也将是上海足球在15年职业联赛后的新起点。

根宝足球基地的馄饨

中国足球大气候的变冷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年男足第一次冲进世界杯,但铩羽而归。

徐根宝也在这年竖旗:将全部800万元积蓄投入后,又贷款2000多万元,才使基地像模像样。

现实的经济压力将根宝逼成了“三陪”。他曾告诉媒体:“陪吃饭、陪聊天,最后还要陪着拍照合影,卖书、卖邮票,卖100元一只的足球,当然是要有我签名的,我是有签必应。”

他对每个孩子每月只收600元,一日三餐、服装费、教师授课费等全部减免。一个孩子一年补贴2万,100多个孩子就是200万元。

《东方体育日报》记者张晓露注意到徐根宝很关心开了几盏灯。“又没什么客人开这么多灯干吗?知道我们一个月多少电费?”开饭的时候,他又带着商量的语气:“老朋友了不客气,我们吃点馄饨吧!我们这里的馄饨是很有特色的。”

根宝足球基地馄饨的香气,引来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他们是为了解青少年足球而来。2005年,徐根宝出让了基地40%的股份换取投资,成立上海东亚俱乐部。两年后东亚队获得乙级联赛的冠军进入中甲。

等到2009年,徐根宝率领的上海20岁以下男子队,为上海夺回了阔别26年的全运会男足金牌。

徐根宝给了上海足球一个希望。

上海申花的青训体系本来首屈一指,从八运会到十运会,上海队全部由申花俱乐部球员组成,取得了两次亚军、一次季军。

但是在十一运会时,上海申花在20岁年龄段断档,上海市体育局只有向徐根宝借兵。

申花青训系统的基础是申花足校,2007年朱骏入主申花俱乐部后分成两家。

上海申花队第一任教练组成员、后被俱乐部委派至足校参与校务管理的顾兆年,想起被“扫地出门”的往事仍有苍凉之感:“当时我和张志刚、江卫国、李龙海等一共7个人,都算是申花俱乐部派到足校的,后来就回不去了,工资也冻结了。虽然后来通过各方努力还是补给了我们,但我们和申花的关系,好像从此就结束了。”

申花足校于是在2008年放走了一批优秀年轻球员,即使发现“好苗子”也宁愿卖给“外人”。

这样,上海申花的预备队就形同虚设,只有犯错的一线队员被下放到预备队。申花球员开玩笑说:“预备队不是给一线队提供球员的地方,而是一线队球员被下放的地方。”

“一线队需要不断买进更有水平的球员。”朱骏的观点代表了许多老板的态度,他们告诉沪上足球名宿王后军:“那么远的事情谁顾得了。想要好的球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其他球队引进。”

王后军告诉《东方体育日报》记者何晓敏:“原本职业化后希望能把问题系统解决,现在反而形成了整个系统的问题。职业化改革以来的15年,已经全白费了。唯有从头再来,再等十几年。”

1700个

沪上老教练包瀛福介绍了上海原先的青训体系:足球特色重点小学——区少体校——市少体校——体工队(现在叫“青年队”)——上海二队——上海一队。“由市少体带动下面区一级少体校,再延伸到几个重点学校,这样形成人才输送梯队,而且市少体也不放弃文化教育,学生都是读完高中才毕业的。”

在职业化的最初几年,依靠着申花队夺得甲A联赛的冠军,上海的青少年足球发展异常火热。各类民办足校曾达四五十家。

在这个过程中,少体校的作用渐趋衰弱。1999年,市少体校招不到生,进而对区少体校以下的环节形成“倒逼效应”。

与此同时,民办足球学校给俱乐部提供的主要服务,不再是输送人才,而是每年收取十几万服务费,配合俱乐部在形式上完成梯队建设的任务。因为根据规定,中超俱乐部至少要有四级球队建设。

随着职业联赛开始走下坡路,足球学校难以为继。时至今日,依然支撑着的只有浦东、杨浦、闸北、普陀、申花等国营足校,以及幸运星、根宝这两家民营足校。

而中国足球形象的颓败,使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去学足球。

上海市足协秘书长隋国扬曾为媒体列出了一组数字:“出生于1993至1994年龄段的球员,上海目前在足协注册的不到170个,但因为骨龄等关系,符合要求的是120个左右。全国各省市在中国足协注册的该年龄段球员,是1700个。”

竞赛杠杆撬动积极性

如果将青少年足球的青黄不接完全归咎于市场化、职业化也不准确,“锦标主义也是青少年足球教育的硬伤。

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奥运会“金牌战略”。一名总局领导提出:“在奥运会上一名运动员能够拿几块金牌,培养能够拿金牌的运动员成本低,而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不能拿金牌就要减少投入。”并作为计划落实下来。

当时山东青年女足正在外地打比赛,总局和山东体育局的命令发到队伍,“全队就地解散”。

这一指导思想的结果,在今天已经十分清楚。

隋国扬在接受解放网采访时说,去年11月他去北京参加了一个由崔大林牵头、10个省市体育局局长参加的会议。会议认为,在中国代表团北京奥运夺得51金的背景下,男足给中国体育抹了黑。

为此,十一运会增加了足球男子16岁以下组和女子18岁以下组项目。获得男子16岁以下组前三名的,分别按2枚金牌、1枚金牌和0.5枚金牌进行统计。

新政在各省市产生了积极反应。上海市体育局委任范志毅为16岁以下队的主教练,另一位沪上名帅吴金贵被浙江挖走,任务是将一支适龄省队和一支绿城梯队捏合在一起。

“在我看来,这是重大的改革举措,中国足球的春天即将到来。国家体育总局希望通过竞赛杠杆,撬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隋国扬评价道。

拯救中国足球的各路思潮在加强青少年足球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东方体育日报》副主编杜旻认为:“目前中国足坛正轰轰烈烈进行的抓赌,与力抓青少年足球应该放在同一层面理解,都是救赎中国足球的突破口——抓赌是为了去除死肌,抓青训是为了生出新芽,而这两者都需要公权力的介入。”

出路

4月初和5月初,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两度批示,表示“政府应该关心群众的热爱,支持上海足球事业的发展,不能以‘市场化放弃政府的责任”。他还在5月18日登上了崇明岛来到根宝蔓蠢地。

作为民营资本代表的朱骏也在思考着出路。他在与西班牙马德里竞技队大股东希尔签订未来4年的合作协议时,穿上了深色正装西服,还一丝不苟地打上了银色领带。上一次穿得这么正式,是9年前去见前申花老总郁知非。

“我知道马竞的老主席希尔过去曾经解散过青年队,因此他们也失去了劳尔。现在,马德里竞技的青训是西班牙最好的,我想,这是历史的教训促使他们进步。”朱骏在仪式上的发言像是对自己说的。

这个商人敏锐地嗅到了政策的导向。在青训营这一点上,废除了梯队的朱骏摇身一变成了“响应中央号召的第一人”。

除了根宝模式和朱骏的“洋务运动”,现在上海球坛的各派力量在探求着各自的道路。

3年前,一批“老申花”自筹资金投资幸运星青少年俱乐部:学生们一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边进行日常训练和比赛,走出体教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得到了闵行区政府和体育局的支持:踢得好的小球员可以在升学考试中加分,甚至保送进闵行中学等高一级学校学习。

“凭我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青少年足球要发展好,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两个字:读书。”前申花队球员申思表示。

猜你喜欢
申花青训金牌
金牌搜笑王
爱申花,是他们的信仰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