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平
“上海住五个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这不单单是针对世博会。上海交通压力还很大,上海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很大;没有什么资源;整个上海一天要产生2万吨垃圾,这都是挑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进入百天倒计时。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整整半年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约7000万参观者会对上海的整体环境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绿色世博、低碳世博要达成的目标,上海准备好了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专访了承担绿色世博任务的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
今年45岁的张全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2007年起担任上海市环保局局长,之前曾任上海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上海市城投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扬尘污染是暂时的
《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中说,空气质量优良率2004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到了2008年,增长势头下滑,比2007年下降0.3%个百分点,这是不是跟世博前大量的工程建设有关?
张全:近10年来,上海的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1999年的72.05%,增长到2008年的89.6%,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某一年有一点下滑,不太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是要看长期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会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它主要是近地扬尘污染。而环境空气质量的检测在高空,数据上可能没有什么影响。
需要指出,我们所说的环境空气质量的优良率,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比较低的。
《瞭望东方周刊》:上海市民,包括今年到过上海的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比较厉害,这是否会影响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的实现?
张全:今年以来世博建设力度很大,世博园区以及一些基础设施为了赶工期,扬尘污染增加,居民交通出行都受到影响。今年4月以来,环保局要求对全市110个重大工程工地进行扬尘监测及扬尘污染控制,专项执法检查。不过,工程正在进展中,很难彻底根除。但这个问题是暂时的。到今年年底,中心城区跟世博有关的工程都会竣工,还有一些在郊区的工程,明年4月前都会收工。
高污染企业“没有临时性的关”,是“永久性的关”
《瞭望东方周刊》: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上海还做了哪些工作?
张全:上海是个传统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比例占46%左右(2007年数字),耗能比较高。为改善空气质量,我们想尽办法,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改善的办法,我们几乎都用了,而且更多更强。
比如电厂全部脱硫。燃煤电厂会产生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上海目前已经在燃煤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设施;上海在全国唯一实施私家车牌拍卖制度,控制私家车的保有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8月份的报告也称赞上海这一做法,实质上我们是顶着很大压力的。今年11月1日开始,上海机动车辆提前实施欧Ⅳ标准。
另外,我们还对上海所有加油站的加油枪和加油机进行改装,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减排,减少油气挥发;二,节能,每年能回收油气3万吨,三,因为油气挥发减少,安全性提高。这项工作世博前就能做完,现正以每月改造30~40所的速度进行,已经完成了1/3。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期间会不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譬如关停一些有污染的工厂?
张全:当前一段时间,上海的最大目标任务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世博之后,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更是如此。实质上我们差不多每年对600~700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关停并转。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就提出,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发展转型,这对环保是很有好处的,这是从源头上解决环保的问题,摆脱原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所以说,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关停并转,不仅仅是应对世博会,是整个上海未来发展的需要。世博会时间长达半年,这时候,上海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工厂关停上面,没有临时性的关,主要是淘汰高能耗、高消耗的企业,是永久性的关。
在2006~2010年间,近3000家老厂和污染严重的企业面临调整或者关停,节约了300万吨标煤。
《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上海环境状况公报还提到一个数字:近5年(2004~2008年)的监测数据表明,上海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世博会在5月~10月召开,是雨水比较多的季节,这方面有没有应对的策略?
张全:这几年,我们在二氧化硫减排上花了很大力气。“十一五”期间,上海二氧化硫减排率在全国最高,从年排放51万吨减到目前的38万吨。针对量大面广的小锅炉,进行了调整或清洁能源替代;柴油汽油车辆率先实施欧四排放;电厂全部脱硫,同时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
酸雨污染是个区域性问题。上海检测数据还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这几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当然,不可否认,上海在二氧化硫的减排上,仍面临挑战。
除二氧化硫之外,氮氧化物排放也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上海已将电厂脱硝等氮氧化物控制措施摆上议事日程。
上海在五个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筹备上海世博会过程中开展的环保工作做了评估,认为上海在环境整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除了刚刚提到的清新空气、洁净水体,可持续资源、高效交通、废物减量和处理等方面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应对?
张全:这些年我们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人均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绿化覆盖率达到38%,消除苏州河的黑臭,空气优良率从10年前的72.05%增加到逼近90%等。这些都是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的。
但是,上海在五个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这不单是针对世博会。上海交通压力还很大;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很大;没有什么资源;整个上海一天要产生2万吨垃圾,这都是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这几个方面看的都是很准的。
河道虽然已经解决了黑臭,但上海处在太湖流域的下游,水系都面临富营养化问题。上海正投资160亿建设青草沙水库,从长江江取水。世博会前要通水。这个水库能解决70%上海市民的饮水问题,而且能解决多年来长江咸潮或自然灾害对城市供水安全带来的困扰。水质也优于黄埔江水源。
上海已经做到镇镇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670万吨/天,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85%,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但是上海天然条件不好,所以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多。
交通方面,上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是非常正确的。到世博会举办,上海地铣总长达到400多公里,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长地铁线路的城市。但是上海人口总量和密度很大,还是不够。规划中,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总长要达到800公里以上。
环境治理要从源头控制,这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另外,还要继续深入推广节能减排。
长三角联动机制已经建立
《瞭望东方周刊》:从大气质量、酸雨污染、河流整治等方面来看,要保证世博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与长三角地区联动显得非常必要。
张全:的确如此,世博会是很好的机会,长三角联动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水方面,太湖流域的整治,国家投入几千亿,有个很大的整治规划,已经取得效果了。
大气方面,我们互相交换数据,信息共享。2008年12月,三地还签署了《2009~2010年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明确了严格企业环境准入标准,实施相同的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燃煤电厂在2010年前实现烟气脱硫,区内不再新增燃煤电厂,机动车普遍实施欧Ⅲ排放标准。
高污染车辆,世博会期间江苏、浙江会做些控制。江苏浙江农田多,世博会期间要实施秸秆禁烧。这个协同机制非常好,所以说世博会对上海的推动是多方面的。
《瞭望东方周刊》:世博会后,能不能让2000万上海市民感受到实在的整体环境改善?
张全:世博之后,上海的环境不是保持的问题,还会继续改善下去。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我们有充分理由:第一,大部分措施是长期措施;第二,这些措施即便是过了世博会也不会减弱。比如,上海有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是有品牌的。目前已经启动四轮,总共投入了2250亿。从2000年至今,连续9年,上海对环境方面的投入占了同期GDP的3%。
第四轮有260个项目,虽然碰到金融危机,上海市政府的财政预算还是丝毫没减,投了820个亿。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以后还会有第五轮、第六轮。
作为环保工作者,我很高兴,上海的“十二五”规划,仍然将环保作为很重要的方面。这说明,现在我们力度很大,今后还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