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李 杰 宋光义
一、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条件,选择比当地活动积温高100~150℃的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
二积温带选择13片叶品种,三积温带选择12片品种,四积温带选择11片叶品种。
种子质量保证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0%、含水量≤15%,种子一年一更新。
二、大棚建设
1.建设规模
以集中育秧小区建设为主,每个小区规模20栋以上,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条件的地方。
2.建设标准
每个大棚面积195平方米、标准棚长30米、宽6.5米、高2.2米、棚向为南北走向。采用地锚式钢骨架大棚或玻璃钢结构大棚。
3.隔寒增温床设置
于秋季上冻前,先将置床床土挖出30~35厘米,整平床底,切齐床边,铺上6~8道厚的塑料膜,膜上铺20厘米稻壳,压实后用膜将稻壳包好、封严,也可用珍珠岩等代替稻壳,或用3~5厘米厚硬体苯板作隔寒层,包好塑料膜,再将挖出的土回填整平压实。
4.棚内苗床设置
棚内设2个床,床宽3.0米,中间留步行道30厘米,棚边各留10厘米,床高10厘米。
三、培育壮秧
1.壮秧标准
秧龄40~45天,叶龄4.5~5片,苗高14~16厘米,每株根数15条以上,100株苗干重4克以上,每株带蘖1~2个。
2.育苗前准备
(1)扣棚暖床:3月5日至3月10日,清雪扣棚,开始暖床。
(2)育秧准备:大钵体抛摆秧栽培选用434穴钵体盘,每公顷340~370盘,机插育苗用子盘每公顷400盘左右。
(3)营养土配置:取旱田土三份加一份腐熟的有机肥,将其过筛后与优质水稻壮秧剂混合,使用方法详见选择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3.晒种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天,每天翻动3~4次。
(1)选种:用浓度为1.08~1.1的盐水或硫酸铵水选种(可用鲜鸡蛋测定密度,鸡蛋在溶液中露出一角硬币大小即可)捞出秕谷,用清水冲洗。
(2)浸种消毒:用25%施保克或使百克3000~4000倍液浸种,每天翻动两次,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
(3)催芽:将浸好的种子,置于30~32℃条件下破胸,在25℃条件下催芽,当芽长1~1.5毫米时,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晾芽6小时后方可播种。
4.播种
(1)播种期:3月25日~4月1日抓住冷尾暖头进行播种。
(2)播种量:钵体盘每穴2~3粒,机插子盘每盘播芽谷70~80克,采用机械播种,播量要均匀一致。
(3)定种、覆土:钵体盘种子要播在钵体2/3处,机插子盘播后要及时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覆土厚度0.5~1厘米,做到均匀一致。
(4)封闭灭草:覆土后用90%杀草丹封闭灭草,每100平方米苗床用25~30毫升。
(5)铺平地膜:药剂封闭后,在床面平铺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
5.播后管理
(1)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封闭管理。如遇低温寒流天气,可设火炉等临时增温措施防冻害。出苗至一叶一期,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1.5~2.5叶期,棚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严防秧苗徒长;2.5叶期以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以下,晴好天气可做到昼揭夜盖。
(2)水分管理:秧苗二叶前,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秧苗2叶后,苗床干旱时,要利用早、晚时间及时浇水,做到一次浇透。秧苗3叶后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但不能灌水上床。
(3)苗床灭草:当苗床出现杂草,稗草1.5叶期,每100平方米用千金20毫升兑水喷雾处理。
(4)防立枯病:秧苗1.5叶期,喷施一次移栽灵或青枯灵,防止秧苗立枯病。
(5)苗床追肥: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可喷施叶面肥,选用无公害高效腐殖酸液肥300~500倍液喷施,移栽前2天再喷一次作“送嫁肥”。
四、本田整理
1.清理渠道
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机、泵、管、带畅通。
2.修建方条田
稻田要规划建设成高标准方条田,单排灌排列有序,池子面积700~1000平方米为宜,减少池埂占地,有利于机械插秧和收获作业。
3.耕作
实行秋翻秋整地,作业土壤含水量为25%~30%,耕深15~20厘米,实行翻、耙、旋相结合的耕作制。
4.泡田
4月下旬开始放水泡田,要节水泡田,用好“桃花水”,井灌稻区要做好灌溉设计,提高单井和灌区利用效率。
5.平畦整地
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畦面较平的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整地时间和进度要和移栽时间及进度相吻合,推广应用灭茬打浆机整地,提高整地质量,达到高低不差寸,寸水不露泥标准,保证肥水不外流。
五、移栽
1.移栽时期
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移栽,高产移栽期为5月15日至5月25日,做到不插6月秧。
2.移栽规格
钵体盘摆栽规格30厘米×20厘米~33厘米×23.3厘米,抛秧每平方米13~17穴,子盘机插规格30厘米×13.3厘米~30厘米×16.6厘米, 每平方米20~25穴,每穴3~4株基本苗。
3.移栽质量
做到行直、穴匀、棵准、灌水不漂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厘米,机插后要及时补苗。
六、本田管理
1.施肥
(1)基肥:农家肥30~45立方米/公顷,于翻耙前施入,3年轮一次。化肥N、P、K配合,含量4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0~600公斤/公顷耙前施入,全层施肥。
(2)追肥:移载后的返青分蘖肥尿素120~150公斤/公顷,穗肥尿素90~120公斤/公顷。孕穗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叶面肥。
2.灌溉
(1)节水灌溉:插秧后深水护苗,水层为苗高2/3,分蘖期灌3厘米浅水增温促蘖,分蘖末期根据长势长相、有效茎数等综合情况晒田3~7天,穗分化至抽穗期灌4~6厘米浅水,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5~18天)遇17℃以下低温灌10~15厘米深水护胎。防御障碍型冻害,抽穗后间歇灌溉,到黄熟初期断水排干。
(2)井水增温:一是增设晒水池,面积占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的1.5%~2%,二是采取井口小白龙雾化增温和高台跌水增温。也可采用延长渠道、渠道覆膜,昼远夜近灌水,勤换进水口等方法,千方百计提高灌溉水温。
3.除草
(1)插前封闭灭草:本田整地后,插前5~7天,用30%阿罗津750~1000毫升/公顷,和10%吡嘧磺隆150~225克/公顷,毒土法或甩施。
(2)插后封闭灭草:插后10~15天,用53%苯噻酰、苄可湿性粉剂1.2公斤/公顷,毒土或毒肥法施入后保水5~7天。
4.防虫
(1)防治潜叶蝇:在虫卵孵化期至幼虫始发期,用40%乐果1.5升/公顷,兑水300公斤喷雾。
(2)防治负泥虫:当成虫交尾率达80%时,用2.5%敌杀虫300毫升/公顷,兑水300公斤喷雾。
5.防病
(1)防稻瘟病
控制氮肥使用量,搞好预测预报,加强田间观察,及时控制发病中心,用75%三环唑300克/公顷,兑水600公斤喷雾。
(2)防穗颈瘟:在水稻抽穗前的孕穗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药,用40%稻瘟灵乳油1.5升/公顷,兑水600公斤喷雾。
七、收获
1.收获时期
完熟期收获,95%以上颖壳变黄,谷粒变硬,米呈透明状时为收获适期。
2.收获质量要求
人工收获割茬不超过2厘米,稻捆直径20~30厘米,立码晾晒,自然干燥后再码于池粳上。机械收割割茬12~20厘米,控制滚筒转数,谷外糙米不超2%,综合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