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军 林劲松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只有12字的短帖在网上迅速蹿红,短短两天引来回复数300621,点击数7607617。就在该帖逐渐退烧时,北京一传媒公司突然自爆是他们制造了“贾君鹏”,目的是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虽然这可能真是幕后推手策划的一起网络事件。且不乏有网友怀着恶搞的心情去点击和跟帖,但它确实勾起了我们温暖的童年记忆,将“回家吃饭”这几个字引入我们的视线—每天回家吃晚饭在多数人心目中已渐成奢侈。究竟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答案没有人能说得清。陪吃陪喝很辛苦
自从4年前当上一家国企的办公室主任后,陈亮回家吃饭的次数就急剧减少。“不是不想回去陪老婆儿子吃饭,可这工作性质让我身不由己啊!”
家住上海黄埔、单位在上海南沙的陈亮,每天早上8点半要赶在老总上班前到办公室,因此只能6点半起床,简单梳洗,吃点儿早餐就匆匆出门。一上班,办公室各种各样的事就来了,送文件、写材料、陪同视察、安排应酬……光这些杂事就够他折腾一整天,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半。很快就过去了。但别人下班就可以回家,陈亮可没这么洒脱。
他估算过,每周5个工作日,基本上有3天晚上是要出去应酬的,剩下两天晚上要加班。“应酬太多。有时是上面来检查。有时是谈订单陪客户,有时单位搞些活动。全都得办公室来安排。没应酬的时候,一般就得加班,赶会议材料,忙得太晚就只能住在厂里了。”而到了周末,领导常常要陪客户到周围度假,联络联络感情,作为办公室主任的陈亮自然无法缺席……
眼看儿子就要上高中了,陈亮很着急,老是不在家,老婆意见也很大。“没办法。只能有时间就多陪陪他们,意见大归意见大。他们还是能理解我的。”他无奈地说。
加班成“家常便饭”
“女儿,回家吃饭吗?我今天煲了汤。还买了排骨啊!”
“今天很忙啊,您先吃吧!”
几乎每隔三两日,上海白领郑晴晴就会在傍晚时分接到妈妈的来电,已经一年多没回家吃饭的她每次都这样回答妈妈。“很多个月才回家吃一顿饭。回家那天。妈妈会觉得像是大日子,3个人吃饭。会准备5个菜。”
大学毕业两年多,晴晴一直在广告公司工作。常常加班导致三餐食不定时,父母在家等她吃饭,往往要等到很晚。“后来我加班更加频繁,确实不忍心父母饿着肚子等我,就让他们先吃,我回家后再吃,他们也逐渐习惯了。”
就这样过了大约半年,她放弃了夜归夜食的习惯。选择在公司订餐,下班后和同事消夜。一年后。晴晴恋爱了,男朋友是同行,但不同公司。晴晴回想,自那时起,无论加班或不加班,两个人都会抓紧晚上仅剩的几个小时拍拖,回家的时间更少了,跟男朋友和父母吃饭也是在外面吃。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回想起来,“以前是不回家吃饭要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是回家吃饭才会给家里电话。”
辞掉万元月薪回家喝汤
“这个时代,打着工作的旗号,谁都有借口天天不回家吃饭。”傍晚6时。26岁的KEN提着公文包,匆匆上了地铁。两站路后。KEN便能到家了,在餐桌上等待他的是妻子和3岁的女儿,还有那用瓦煲盛着的香喷喷的萝卜炖羊腩。
“不只是吞咽合胃口的饭菜,还咀嚼细品着全家的感情。”KEN与妻子有个约定:无论每天工作有多忙,都要尽量抽空回家吃晚饭。
萝卜炖羊腩是妻子的“拿手好戏”,KEN对这道菜非常迷恋。然而,两年前,从事销售业务的他发现,要安坐家中享受这道美味真的越来越难。“想再多赚些钱,应酬便随之翻倍地增加。”这边与业务上的客人火热地喝酒、唱卡拉OK,那边家里餐桌上的羊腩煲早就凉了。
最终,KEN下决心辞职。事实上,这份工作月入过万,对很多人来说算得上是梦寐以求。现在,KEN换了一份时间固定、月入约4000元的普通工作,几乎每天都可以按时回家吃晚饭了。
“钱不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用钱弥补不了,比如一家人的感情。”他说。
难忘妈妈的饭菜香
看到网上流传的热帖“回家吃饭”,林小姐屈指一算:从上大学到工作至今,将近10年的时光,她一直在外单身度过。原本属于自己的回家吃饭的幸福时光,早已远去了。
儿时,每到下午放学。最盼望的就是饭桌上的时光。回家第一件事一定是跑进厨房,掀起菜罩,赤着手,捻起几块午餐剩下的肉丁放进嘴里大嚼。在小房间里写作业,耳边是厨房里妈妈炒菜的声音。鼻子耸耸,嗯,今晚煎鱼了;再嗅嗅,哈,糖醋排骨……每到晚饭时,端饭到客厅,老爸总是边走边用筷子敲打碗沿,发出“叮叮”的脆响。她循声而出,一边嚼着爸爸从外面买回来的烧鸡,再偷偷瞅两眼电视……那简直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自从离家上大学起,每年仅有假期回家的几天才能吃到家里的饭菜。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做满满一桌菜,爸爸也会一箱箱从楼下拎回好喝的饮料。工作5年,一直忙碌,吃饭成了应付差事。偶尔妈妈会来林小姐工作的广州小住,总是大包小包把家里的豆饼、萝卜干、咸菜带来。妈妈在广州时。林小姐下午总是早早回家。没什么事能比妈妈给她打开门,让她看到一桌已经做好的饭菜更幸福了。任何时候,回头想想,林小姐眼前总晃着妈妈做的那满满一桌饭菜。耳边总响起爸爸用筷子敲打碗沿的“叮叮”声……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