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全球经济复苏还需两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表示,全球经济虽已避过第二次大萧条,但距离复苏最少还需两年。各国政府有必要推出新一轮刺激经济措施,否则全球经济很可能有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失落十年”般,长期陷入经济低迷中。他表示,全球经济难以重演亚洲区在1997年金融风暴后的“火凤凰式”复苏。这主要是受到出口停滞所拖累,“除非我们找到别的星球出口货物,否则现阶段将难望由出口带动复苏”。其他推动经济复苏的方法,例如刺激消费、增加商业投资等,现阶段均难以见效。他强调,各国政府有必要推出新一轮刺激经济措施,当前不存在通胀忧虑,不用担心会造成市场资金过剩。若想避免这次经济危机重演,国际社会应认真进行金融体系改革。(摘自:中国新闻网2009年8月11日)
佐利克:全球经济基本面不支持退出政策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还不稳固。美联储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了信贷市场的流动性。但金融问题会像波浪一样层出不穷,目前美国的不良贷款问题开始转向信用卡贷款和消费者贷款,与此同时美国房地产市场仍然还很疲软。佐利克表示,目前各经济体仍应该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保证经济复苏。未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考虑回收流动性,但目前这还不是首要问题。(摘自:《中国证券报》2009年9月3日)
王庆:货币政策转向“时差”10个月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宽松货币政策”或许已经开始落幕,但距离“紧缩货币政策”的最终登场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差,估计约10个月。王庆认为,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当以上调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为标志,政策发生突变或提前收紧的可能性不大。明年初政策立场或转为“中性”,真正的“货币政策收紧”或要等到明年年中。现在的复苏很大程度上是刺激政策带动的,全球经济前景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在通胀还没有成为风险的时候,决策者的政策突变是不符合逻辑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料可维持全年。未来政策转向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变量,即CPI通胀数据和出口增速数据。未来CPI同比数据由“负”转“正”,并超过2.5%,出口数据保持较高的单位数增长,将为政策收紧创造时机。(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8月11日)
孙明春:中国资产价格将继续上涨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稳固并继续改善。近期股市下跌与2007年10~11月的情况存在根本差异。孙明春认为,从实际GDP增长、CPI、流动性状况、政策环境、股市估值等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对比2007年10~11月的情况(当时的大跌标志着长达一年的熊市开始),可以发现两者的经济特性几乎截然相反。孙明春认为,这些根本性差异表明资产价格上涨不太可能在目前阶段就结束。未来几个月乃至几个季度(甚至几年)里,中国的资产价格将继续上涨。稳定且得到改善的经济基本面、低通胀、极其宽松的流动性状况、公司盈利前景好转及宽松的政策环境都为资产价格上涨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所有这些积极因素目前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不可避免而且只会继续扩大,有可能会比2007年的那次更加严重”。(摘自:《中国证券报》2009年8月27日)
茅于轼:寻找市场的“价值洼地”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认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一直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引起市场货币过剩,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使通货膨胀显现。估计到今年底、明年初会出现物价上涨的趋势,从今年第三、四季度到明年一、二季度可能会有5%~6%的上涨。面对通货膨胀,买房无疑是抵抗通货膨胀很好的方式,但当前房产存在很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房价就会降下来。投资者应根据经济形势寻找市场中的“价值洼地”,切忌盲目跟风助长泡沫的生成。(摘自:《新闻晚报》2009年8月28日)
夏斌:中国金融改革要以实体经济为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面对仍不确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一定要确立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原则,对于偏离实体经济、无助于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各种金融产品,特别是高杠杆产品应谨慎对待。夏斌认为,金融的发展和开放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由于金融本身的不稳定特征,并对经济有放大的功能,决定了对于金融如果用得不好也可以给经济发展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中国不同阶段的金融发展不能简单抄袭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制度、方法和工具,不能简单把人家几十年、上百年发展的成果作为结果性的做法硬性塞入我们正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寻找的是能够解决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矛盾的办法。对于偏离实体经济、无助于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高杠杆产品,应该更加谨慎。(摘自:《华西都市报》2009年9月7日)
点评: 当初,华尔街的金融家凭着娴熟运作各种金融衍生品,席卷了世界各地的资本和财富,获得了巨额的回报,一度笼罩在人们羡慕不已的光环之中。次贷危机来临,一向被奉为圭臬的华尔街投行纷纷倒下。这些事实本身已经足够震撼人心。如今,似乎正处于跃跃欲试状态的中国金融业很有必要从国际同行那里吸取教训,保持清醒的思考,加强风险控制。
吴晓灵:控制房贷总量利于控制房价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接受访谈时谈及房价。她表示,银行如果控制住房按揭贷款的总量,有利于控制住房的需求以及房价。吴晓灵说,现在只要增加对住房的按揭贷款,就是增加对房屋的需求。她举例说,如果现在有5套房子,老百姓有100万元,这5套房子平均的价格就是20万元。但是如果银行给其他的客户贷了款,如贷款50万元,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社会上来买这5套房子的钱就从100万元变为了150万元。从这个角度说,银行如果控制住房按揭贷款的总量,有利于控制住房的需求以及房价。社会上的公民,应该对政府在信贷政策上抑制二套以上住房的按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其实是在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如果除了一套住房外,还想拥有第二套住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自己就应该有更多的货币积累。(摘自:《京华时报》2009年8月27日)
金岩石:五年内京沪房价翻一番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表示,作为投资品,房地产具有投资/消费的二重性,而股票则是纯粹的投资品。在中国,由于股市还没有开放融资融券业务,普通投资人不能够借钱投资,于是房地产的融资功能就补充了中国股市的这个缺陷,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房价螺旋式上涨趋势。同时,城市化将带来的是革命性社会变革,在未来20年的城市化中,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这两大超级都市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30%,达到5亿人,未来的大北京将有3亿人,大上海将有2亿人。在这个基础上,以今年1月1日的价格为基准,5年内楼价至少翻一倍,北京、上海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30万/平方米。(摘自:《华西都市报》2009年8月31日)
点评: 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由于房产具有较强的抗通胀性能,资金涌入楼市进而推高房价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如果说由于未来的城市化将使京、沪房价翻一番,还是颇有些值得怀疑的地方。金先生的推论依据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用再过5年或者20年的城市化,就是现在,老百姓对于房子都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购买力是否跟得上。如果没有具备购买力的人群,房价炒得再高也是枉然。另外,金先生所说的“房价突破30万/平方米”,不知所指是豪宅的房价抑或是普通住宅的房价,如是前者,倒也不太令人惊讶,如是后者,综合目前的各种情形分析,这一说法还是未免“雷人”。
(编辑: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