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十八万公里的梦想

2009-10-29 05:00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10期
关键词:欧阳嫦娥月球

2007年10月24日18: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里的欧阳自远,显得分外地紧张和激动。因为此刻他梦想了半辈子的探月计划终于付诸实践——长征火箭搭载着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拔地而起,直奔月球!

欲九天揽月

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美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一块仅重1克的岩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拿到来自月球的礼物。可是由谁来研究这块月岩呢?搞地质的欧阳自远成了当时的最佳人选。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后,怀着“唤醒高山,让它们现出无限宝藏”的豪情,一直想用脚步去丈量长江中下游的每一寸土地,寻找长江中下游铁矿石的分布规律。然而,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他大为震动,他甚至从中看到了自己专业转型的方向,他说:“我觉得,这意味着,人类不一定非要在地球上‘爬来爬去了解我们生活居住的这个星球了,完全可以利用卫星来全面地、综合性、整体地了解地球。”从此,一颗卫星的发射将欧阳自远的关注点从脚下的地球引向了头上的太空。

然而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的人造卫星,欧阳自远更没有可能真的奔向太空,他只能把自己的兴趣集中于在地球上便可见到的太空实物——陨石。在前苏联卫星上天的第二年,欧阳自远便开始把搜集陨石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不久,陨石便取代铁矿石成了他的研究方向。

1978年,当阿波罗号带回的月岩来到中国的时候,研究陨石的欧阳自远就要算是中国离月球最近的专业人才了。因为在那之前,中国人还从没有机会真正接触过月球。也正因为如此,欧阳自远至今还记得自己接过那颗黄豆大小的月岩时的小心翼翼。“我将那粒黄豆大的岩石分成了两半,一半送给了北京天文馆向公众展出,又组织全国的力量来研究另一半。”

基于对手中半克月岩的研究,欧阳自远和他的同事先后发表了十多篇论文,欧阳自远也将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地球拓展到了月球,奠定了他在中国月球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不过,欧阳自远想得更远:他不仅想要研究别人拿回的月岩,更盼望着中国人有朝一日能到月球上一探究竟。虽然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去探测其他天体,但是,欧阳自远已经在遥想中国的探月之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从此在欧阳自远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布道十年路

1992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这让欧阳自远一下子热血沸腾了——他认为,这说明中国已经具备开展月球探测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了。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欧阳自远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但他心里却始终放不下月球的事儿。

两年后,欧阳自远向“863计划”专家组提交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组答复:“该搞,再提交一份关于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战略与发展规划的研究报告!”

论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布局与实施,已经超越了欧阳自远的研究领域。欧阳自远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与航天航空领域的专家一起来搭建中国探月工程的总体框架,并最终在2002年提出了具体方案。

欧刚自远这样描述他的探月“三步走”方案:“中国的探月工程第一步要先经过无人探月阶段:首先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进而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并展开巡视探测;最后再让月球软着陆器将月壤样品带回地球。第二步,要在完成无人探月后,实施载人登月。第三步,则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

从1992年开始研究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到2002年明确提出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方案,欧阳自远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欧阳自远认为,这中间的难点不在写报告,而在于如何赢得同胞的理解和支持。

很多人质疑欧阳自远提出探月计划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一条别人走过的老路。欧阳自远对此反唇相讥:“假如这样的话,中国人也不该做汽车,不该做火车,不该做飞机了!”他认为,鉴于月球的资源、战略地位都很特殊,中国必须尽快启动探测月球的进程,否则在制定与月球相关的国际法律、规则的过程中,中国就有可能因此丧失话语权。

欧阳自远不断地向学术界、主管部门以及公众阐述自己关于月球探测的构想,锲而不舍。在别人眼中,他的这些苦口婆心就像一个虔诚的牧师在布道;而在欧阳自远看来,这一切都是职责所在,尽管有时也会感到无助、寂寞,但中国的探月事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真诚的支持。

所幸,经过十年的论证、答辩、等待,欧阳自远关于探月工程的报告终于被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字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一朝梦终圆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后,欧阳自远被任命为工程应用系统的首席科学家。这位原本以探索地球的奥秘为己任的地质学家,在梦想飞往月球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欧阳自远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航天专家。在探月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他所要做的就是为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设计明确的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距离地球4万至40万公里间的地一月空间环境。另外,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还要根据这些目标,对探测仪器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测试,提出改进意见。为了能让“嫦娥一号”看清楚月球,他们还在它身上装备了不少堪称国内首创的仪器,如微波探测器等。

2007年10月26日,“嫦娥”奔月的一刻终于来到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虽然已是久经沙场,欧阳自远还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他说,那天“最紧张”的一刻要算是倒计时下达点火命令的十秒钟。虽然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事先就知道的预定程序进行,但他就是放心不下。

那也是一个令欧阳自远终生难忘的日子。尽管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但38万公里之遥是中国卫星从未达到的高度,更是欧阳自远半辈子的牵挂。“嫦娥”升空的一刻,欧阳自远激动得难以自己。

在“嫦娥一号”飞向环月轨道的过程中,按原定计划,地面工作人员要对它的轨道进行三次修正,可是地面工作人员测来测去却发现它的运行轨迹跟理论轨道一模一样,这反而令工作人员非常不安,担心是自己测得不准。这却让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如果“嫦娥一号”真的遇到了困难,欧阳自远免不了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而忧心忡忡。每每说起“嫦娥”遭遇月食的一刻,他总会喋喋不休:“地球把太阳射到月球的光挡住了,月球的温度剧降到零下150度到180度,持续大概五个小时。这段时间‘嫦娥一号上的仪器也无法接收、转化太阳能。我真怕它冻坏了!距离月食发生前一两天,我们就把卫星上所有的仪器都关了,省电为它保温。没想到,后来我们一测,温度还是在零掇氏度以上,而且保持了五个多小时。它可真棒!”

“嫦娥”没有让欧阳自远失望。2008年10月底,“嫦娥一号”圆满地完成了所有预定的探测任务,共传回了1.37TB的科学探测数据。11月12日,基于这些数据制作而成的中国首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对外发布。在发布会上,欧阳自远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布:“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完整、最清晰的一幅全月图。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人的全月图。而且,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成果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此。”

从地球到月球,对于欧阳自远来说,在空间上那是38万公里的漫漫长路,在时间上那是30年的不懈努力。而在从地球到月球的征途上,欧阳自远不知走过了多少365里长路。

虽然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在从地球到月球的路上,欧阳自远并不想止步。

“我现在最想干好的事儿有两件:一是给超期服役的‘嫦娥一号找个好归宿,让它再为我国的月球探测事业做点儿贡献;二是想办法让计划2011年发射的‘嫦娥二号发挥得更完美些。”欧阳自远还说,他真希望自己能到月球上去亲眼看看。

猜你喜欢
欧阳嫦娥月球
陪我去月球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系列长篇故事,《月球少年》之六:降临月球的不明飞行物
我家的健忘老妈
筋斗云
欧阳丽作品
我们的邻居是月球
“嫦娥”为何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