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科学规划:吹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号角

2009-10-29 05:00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家规划科学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半个月后,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科学打造领导班子

正是从此开始,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规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央决定着手编制“12年科技规划”,并指定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10位负责人组成规划领导小组(简称“10人小组”)。

在周恩来领导下,1956年3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以陈毅副总理为主任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李富春、聂荣臻等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刚刚到任不久的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任规划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的原“10人小组”成员为副秘书长,下设一个办公室,在规划制订过程中,担负分析、综合、归纳和文字等项工作。4月起,科学规划委员会陆续邀请全国各地各学科、各专业的600多位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荟萃京华,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同时,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

制定一个如此门类众多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对参与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不过,也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有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制定规划时,除已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外,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米华,帮助我国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人才基础。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时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自愿留在大陆。同时,从1949年到规划前,先后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超过3000人。

热烈讨论规划

领导机构有了,人员也集中了,科学家们首先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进行讨论,几经反复,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迎头赶上,重点发展”。即起点要高,“掌握现有的,发展新的”,并突出重点。如果从后面亦步亦趋,那是赶不上的,要迎头找到科学的新生长点、科学的前沿部分,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发展。明确了制定规划的目标,还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规划制定之初,先是由中科院各学部、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搞出本部门的规划,陈毅副总理把各部门提出的规划呈送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看过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34个部提的东西,不是头重脚轻,就是手长足短……

参加规划工作的科学家们对规划怎么做也是意见不一,争论很激烈。后来,当时负责规划委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杜润生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提出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经纬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后来称之为“任务带学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按照这个方法列出了55项任务,几乎包括了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些任务带不起来的学科怎么办?因为有相当一些基础学科研究和当时的经济建设没有直接联系。在向周总理汇报后,总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

规划完美出炉

经过不懈努力,到1956年8月下旬,《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连同4个附件,即《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共600余万字的编制任务顺利完成。

其中规划纲要(草案)包括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研究机构的设置、科技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等九个部分。

规划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主要是科学院、产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三个方面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原则)、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研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规定,这是一个集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为一体的规划。

猜你喜欢
科学家规划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