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云 赵兴爱 蒋雪荣
摘要 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以及测报方法等进行介绍,并针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茄二十八星瓢虫;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特点;测报方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5-01
茄二十八星瓢虫又名酸浆瓢虫,学名鞘翅目,瓢虫科。寄主为茄子、马铃薯、番茄、青椒等茄科蔬菜及黄瓜、冬瓜、丝瓜等葫芦科蔬菜,以茄子为主,此外,还为害白菜。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蔬菜复种指数的提高,茄子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茄二十八星瓢虫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提高茄子产量与品质的重要障碍。2008年广西部分地区茄子发生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茄苗受害株率为50%~60%;严重地区,茄苗受害株率达100%甚至绝产绝收。现将其危害特征及预测预报调查规范方法总结如下,以指导茄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工作。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6.5mm,半球形,黄褐色,体表密生黄色细毛。前胸背板上有6个黑点,每侧各2个,中央2个;中间的2个常连成一个横斑;每个鞘翅上有14个黑斑,其中第2列4个黑斑呈一直线,与马铃薯瓢虫显著不同。卵长约1.22 nm,弹头形,淡黄至褐色,卵粒排列较紧密。末龄幼虫体长约7mm,初龄淡黄色。后变白色;体表多枝刺,其基部有黑褐色环纹,枝刺白色。蛹长5.5mm,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
2 危害症状
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多集中于叶背面取食,以3~4龄幼虫取食量最大。成虫及幼虫啃食下表皮、叶肉,使残留上表皮呈网状,严重时全叶食尽,啃食部还分泌毒液,使叶片受到毒害。危害严重时,可使叶片干枯、破碎、整株枯死,茄果粗糙幼小,经济价值降低,严重减产。此外,其还啃食幼果表面,使受害部位变硬,带有苦味,影响产量和品质。
3 发生特点
茄二十八星瓢虫分布我国东部地区,但以长江以南发生为多。在广西各地均有发生,广西1年发生4~5代,无越冬现象,成虫在地边杂草、土缝内过冬。每年3月即开始活动,在春茄或其他寄主植物上产卵繁殖。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和自残性。卵多产在叶背上,每雌平均产卵400粒左右,初孵化幼虫先群集在叶背为害,3龄后才逐渐分散,幼虫共分4龄,老熟幼虫倒挂在叶背化蛹。世代重叠,同一个时段常有多种虫态存在。成虫在高温、强光时,常潜伏于叶背,成虫和幼虫都具有畏光和假死习性,稍有振动,即坠落装死。10月茄子收获后,即转移到适宜场所越冬。
4 测报方法
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①田间虫情消长系统调查:4月底至10月底,在茄子主要生产基地,区域生产面积应至少大于0.67hm2,选茄子定植后20d以上的早、中、晚茬主栽品种类型田各2~3块。采用棋盘式跳跃取样法,每5d调查1次,每田定点25个,每点定株1株,共取样25株,调查有虫株率、卵块、幼虫、蛹、成虫数;每点随机取未采收的成龄茄果20个,共取样100个茄果调查果害率,并制定相应表格填入表中。②大田虫情巡回普查:在茄子二十八星瓢虫发生盛期的5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茄子主要生产基地,选茄子定植后20d以上的早、中、晚茬主栽品种各类型田块2~3块,调查田块总数不少于10块。采用棋盘式跳跃取样法,每10d调查1次,每田定点25个,每点定株2株,共取样50株,调查株寄生率,将调查数据填入相应表中。
4.2 虫情预报
根据测报点茄子二十八星瓢虫虫情系统消长调查,在越冬成虫始见45d左右的初始发生期,汇总当前虫口的发生基数、中长期天气预报对下阶段虫情发生的影响等综合因素分析发生动态,向主要生产区发出预警趋势预报。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人工捕捉成虫,成虫在越冬的时候不食不动,是它整个生活史最脆弱的一环,在冬季及早春农闲时间组织菜农进行捕杀。成虫暴发后,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用盆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后杀灭。人工摘除卵块,雌成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艳丽,极易发现,易于摘除。在作物收获后,在残株上有茄二十八星瓢虫潜伏,结合残株处理并进行耕地,可消灭趋于缝隙中的虫体。
5.2 物理防治
采用田间扣防虫网,效果比较理想,不但可有效避免多种害虫的产卵活动,也极大地保护菜田免受害虫的危害。还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控制虫源,减少产卵量,从而减轻危害。
5.3 药剂防治
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1代幼虫孵化盛期防治较好。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 000倍液、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10%溴·马乳油1 5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2.5%功夫乳油3 000倍液等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