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停
摘要 分析了淮北地区小麦地下害虫种类、危害状况以及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并针对淮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地下害虫;发生;防治;安徽淮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72-01
小麦地下害虫喜食萌芽的麦种,咬食幼根和嫩茎,使幼苗萎蔫死亡,造成缺苗断垄,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淮北地区小麦地下害虫发生种类增多,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地下害虫主要集中在秋季和翌年春季为害,一般情况造成减产5%~7%,严重田块减产15%以上,降低了农民收入。
1 害虫种类与危害
1.1 蝼蛄
蝼蛄为害小麦的时间从播种开始直到小麦乳熟期,它在秋季危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苗枯死,并在土表穿行形成隧道,使根土分离,造成缺苗断垄。
1.2 蛴螬
幼虫为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一般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为为害高峰期。蛴螬冬季在较深的土壤中过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幼虫开始向地表活动,地温15~18℃时,即为活动盛期。这时主要为害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成虫白天潜伏于土壤中,傍晚飞出活动,取食树木及农作物的叶片。雌虫把卵产在10cm左右深土中,孵化后幼虫为害大豆、花生及麦苗。每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过冬,如越冬幼虫多,翌年危害就重。
1.3 金针虫
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春季3~5月是危害期,常见的金针虫2~3年才完成1个世代,大部分幼虫在23~33cm土层中越冬。地温达8~10℃幼虫开始活动,10~12℃时上升到小麦根部周围开始为害,4月中旬为害最重。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土壤深层,这时为害较轻,雌虫把卵产在3~7cm土层;幼虫在10月上旬开始为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开始越冬,金针虫成虫不取食,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至孕穗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幼嫩部分,切断输导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造成白穗,尤其细胸金针虫旱春活动为害严重。
2 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1 土壤温湿度
土壤的温度能影响金针虫、蛴螬、蝼蛄在土中的垂直移动和为害时期。一般来说,当10cm土温达3~6℃时,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土温12~20℃时处于危害盛期。地下害虫对土壤湿度的要求有差异,当土壤含水量15%~20%时危害最严重。土壤含水量13%以上即适于为害。
2.2 地势土质
蝼蛄在沿河含盐碱低洼的粉砂土中密度最大,蛴螬和细腰金针虫在含有机质多的淤泥地危害严重。
2.3 植被饲料
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3类地下害虫喜食的植物,因而小麦、玉米普遍受害严重。且前茬作物种类与地下害虫发生量也密切相关。
2.4 耕作条件
深耕、精耕细作地块的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危害较轻。耕作对地下害虫不仅有直接的机械杀伤作用,而且夏翻或冬翻可将休眠的虫态翻至土表,减少虫源。
3 虫情调查和测报
要做好地下害虫的防治工作,须先进行虫情的调查,及时作出预报,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蝼蛄、蛴螬、金针虫的发生数量可采用挖土调查,在播种前或秋收后选择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地势、不同茬口的地块,1hm2以内的地块取3~5点,按对角线取点,每点1m2,挖土深度50cm。1hm2以上的地块,每增加0.67hm2可增加调查点1~2个。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指标:蝼蛄0.3头/m2以上、蛴螬3头/m2以上、金针虫4头/m2以上即可防治。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一是深翻土壤,将虫带出田外集中杀死。早麦结合田管,如发现地表有虚土堆,可下挖4~5cm,找到蝼蛄随手杀灭即可。此外,精耕细作可压低虫口15%~30%;二是采取施用腐熟厩肥、改良盐碱地等措施,以减轻蝼蛄、蛴螬等害虫的危害;三是水浇地可结合作物生长的需要适当浇灌,以抑制地下害虫的危害;四是适当调整作物的播种期可减轻受害。
4.2 化学防治
一是土壤处理。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5%甲拌磷颗粒剂15.0~22.5kg/hm2,或50%辛硫磷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50~2.25kg/hm2,对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全田,立即犁耙入土中。用30%的呋喃丹颗粒剂37.5~55.0kg/hm2,或用2.5%敌百虫粉剂22.5~35.0kg/hm2拌细土150kg,随整地施入土中。二是药剂拌种。75%辛硫磷乳剂1kg对水100~200 kg,拌种1 000~2 000kg(注意浓度不得超过0.2%,以免影响发芽率)。也可以用敌百虫结晶0.5kg对水8kg,喷在100kg的麦种上。药剂拌种时,用药量要准确,混拌要均匀,种子要晾干。三是毒饵诱杀。麦麸5kg上锅炒香后作为饵料,用90%的敌百虫55g,加水500g稀释,与饵料拌匀成毒饵,穴施30kg/hm2左右。四是浇药水。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0kg/hm2对水10.5t;或55%甲拌磷30kg/hm2对水22.5t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4.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蝼蛄、蛴螬、金针虫均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或烧火堆诱杀成虫。二是堆草诱杀。细胸金针虫对新枯萎的杂草有极强的趋性,可采用堆草诱杀。
5 参考文献
[1] 赵印勇,王乐荣.淮北地区小麦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1(10):20.
[2] 孙锋,高波,蔡军.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11):32.
[3] 苏广艳,鲁马军,李轩.小麦苗期地下害虫的为害及补治措施[J].河南农业,2009(1):23.
[4] 赵晓凤,于秀华,侯翠荣.小麦地下害虫防治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5):25-28.
[5] 卢成合,马洪茹,牛朝阳,等.小麦地下害虫种群变化原因及防治[J].河南农业,2005(9):27.
[6] 王丽,张清旺,张清山.冬小麦主要地下害虫分布特点与防治[J].河南农业,20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