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培养

2009-10-27 10:22李海霞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春风美的想象

李海霞

19世纪俄国伟大的女学者科瓦列夫斯卡亚曾形象地揭示过审美素质对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途径很多,语文教育是主要渠道之一。

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观,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他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感的感知力。有时,一篇作品可以当作一支乐曲来欣赏。有的似玉萧,如怨如诉;有的如羌笛,哀婉悠扬;有的似铜管,浑厚雄壮;有的像小号,激越腾跃。如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悠扬的《梅花三弄》、三家村青年齐唱《渔光曲》,这些都给我们美的享受:真挚之美、青春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蔼之美……真是美不胜收!除此,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凡是经常接近大自然的学生,对美的食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给学生插上审美的翅膀。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有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

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绘画典故都是启发想象的经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曾让多少人叹为观止,他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只有依靠想象了。一个“绿”字,赋予无生命的春风以主动的品格,论视觉则仿佛看见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论听觉则仿佛听到春风化雨淅沥沥、莺儿飞鸣;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拂面,绿茸茸的地毯触手可摸。

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我们曾经尝试让学生听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然后写“春天奏鸣曲——听音乐作文”。学生在反复读解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系和想象,由悠扬抒情的旋律演绎出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还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以及快乐的游人。我惊喜地发现,想象能叩开学生灵感的新窗。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让学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讲解古代诗文作品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绪推动下创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情感和社会心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容易和作者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不能忽视课外阅读这一领域。假如局限于课本这块小天地,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很难完成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聪明的教师会把学生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像他们认识哈姆雷特、唐·吉珂德、奥勃洛摩夫、保尔·柯察金,使我们的学生感性和理性、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感召力和知识丰富全面的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获鹿镇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春风美的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好美的雾
春风沉醉的夜晚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