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求异行为

2009-10-27 10:22刘敬川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书本上后进生背景

刘敬川

教育家指出20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21世纪是“创造教育”,即“求异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活动,都是以个体的方式为特征并得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求异行为直接关系到创造活动的成效.而后进生的“求异行为”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上课不专心,老师让向东偏往西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后进生的这种突出表现“求异行为”的行为,教师若加以引导,那么这个学生的创造活动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应肯定后进生的求异行为

人类进步离不开创造,创造活动离不开求异思维。求异思维的表现特征为求异行为,而后进生所具有的灵感性的求异,为其创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创造性,是在对自然的改造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知识,给你的答案,你要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没有新的东西,有没有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与次好学生的标准。”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在于分数高低,而在于其所具备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因此对“后进生”的求异行为,教师不应以斥责、压制的心态对待。

二、对后进生的求异行为应正确引导

“后进生”所具备的求异行为与教师所要求的求异思维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后进生的求异行为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后进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缺点,并针对自身特点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消除自暴自弃、自卑、厌倦、抵触的心理,使其伴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是兴奋、激动和发现真理的惊喜,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这种情绪的体验强化和影响后进生的求异行为,促进其创造力的更大发展。

后进生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其犯错的原因和动机,想办法接触他的同学和交往的朋友,还可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联系,从侧面了解其学习生活的背景、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过程、成长经历等等,为转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总之,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求异教育,从根本上主要还是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充分发挥,在求异教育中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和引导行为的最高调节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上庄镇中学

猜你喜欢
书本上后进生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放大与颠倒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书本上的舞蹈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