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素材积累,展现作文精彩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生活

赵 敏

所谓“积累”指的是学生自我构建写作的“材料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指引,开发写作教学的资源,即开拓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要不断拓宽学生阅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一、阅读积累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其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对“阅读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及能力”、“作文能否进行专门训练”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培养写作兴趣,发展写作能力,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专门性的写作训练更有效;学生作文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他因素教不会。”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讲评和专项训练上,而应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走进阅览室,博览群书,广收博采。阅读课外书不应要求整齐划分,不应硬性规定读某一类文章,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如此收获才会很多。

二、语言积累

积累语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读写结合、读书笔记、阅读交流会、观察日记、渗透式积累等。此外,可从学习论出发,着力研究积累的新途径,动用多种感官积累材料。如引导学生积累并比较文章的“凤头”、“豹尾”,学习借鉴其写作技法,并要求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有意识地利用所积累的内容来扩写、仿写、改写、创作故事,学以致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积累,凸现学生语言的个性,提高语言表现力。

三、生活积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可见,写作要坚持贴近生活,向生活要材料。著名作家梁晓声则认为中学生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第一是观察的能力,第二就是对于人情事理的分析能力,第三点就是他的情怀感受。”观察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主要元素之一。

1.亲近自然

古代的文人墨客,接近自然,亲近山水,纯净了思想升华了感情,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然而今天的学生对自然却是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去联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

2.体验生活

作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集中反映,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基础。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具体要求:(1)可根据时代特点,多介绍一些热点、焦点话题。(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如人们思想、生活水平的变化等,并用日记或作文的方式加以记录。(3)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常回家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并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为加深学生对劳动生活艰辛的体验,还可组织学生围绕“劳动”话题,结合作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进一步提高作文的质量。

四、反思积累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向学生宣扬“经验+反思=成长”的理念,要求学生留心身边人物的想法,反观自己的情感世界,关注书中人物的感情,思索书中人物的情感走向,阅读优秀范本,摘录并仿写关于人物思想情感的佳句,学会议论,学会抒情,从而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

总之,“厚积薄发引来源头活水。”写作积累是长期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急功近利。在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这方面教学改革的思考力度,要注重对学生积累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靖江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生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