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的运用

2009-10-27 10:22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篇文章责任感文章

汪 研

语言表达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能。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而评价语言更是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恰当、适度、精彩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它对组织课堂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在此,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平日积累的经验,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课堂教学中,一名好教师会从受教育着的心理出发,通过评价语言辅之以动作、神态等因素,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自身的潜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出灵和光。其实每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这时候一句“你真聪明!”“你真棒!”“非常好!”“真有创意!”等等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评价语言不仅仅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也同样具有魅力。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关爱的抚摸,一个理解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倍感亲切,不但拉进师生距离,更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评价语言要有启发性

一位教师在《不言代价与回报》一课时问学生:“发现小偷你抓不抓?”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响起“不抓”,全班哄笑,笑声中,这名男生低下头,脸红红的。教师示意学生安静,开口说道:“你非常诚实,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你能把不抓的理由说一下吗?”该生说出了小偷凶狠、无人帮助和失窃者怕麻烦而矢口否认等原因。其他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也纷纷发言并说了一些其他不良现象:好心人送被撞老人上医院,却被诬为肇事者;对衣衫褴褛的求助者倾囊相助后,却意外发现该人竟是骗子等等。教师接着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的出: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心和信任,最重要的是有些人缺乏责任感,不能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责任,从而导致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经常被误解和冤枉;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有责任感、负责任的人,那样大家口中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具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不仅推进了教学进程,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

三、评价语言要有机智性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刚读完一位学生的一篇作文,便有学生揭发这篇文章是抄来的,学生议论纷纷,而抄袭者更是满脸通红。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程老师转过话头问大家:“这篇文章好不好?”“好!不过……”“我问的是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结果,大家纷纷发言,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程老师接着说:“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的不多,可能同学们读的也不多,以后多给同学门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在班级上宣读,你们以为如何?”“太好了!”“那么,对今天第一个给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大家说应该怎么办?”“谢谢!”“非常感谢!”此时,学生们对老师的用意已心领神会。“从今天开始,每周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全班同学轮流推荐。可以拿原文来读,也可以写到作文本上。不过别忘记标明作者和出处。”学生们会心的笑了,那个抄袭作文的学生也舒心的笑了。

面对抄袭,程老师没有直接批评那位学生,却对所有弄虚作假者起到了震慑作用,不仅化解了课堂中的尴尬,更用他的智慧呵护了一颗脆弱敏感的心。

教学中的评价语言是多元的,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评价,带来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紧密联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有机整体。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评价语言不仅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它更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增强了他们求知的主动性,从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化为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三十里堡镇一二五中学

猜你喜欢
篇文章责任感文章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