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感悟

2009-10-27 10:22顾新梅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趣味中学生价值观

顾新梅

著名作家方方曾指出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一个字“浅”。她解释说,我认为目前中学生写作水平下降了,不是说遣词造句的功夫下降了,是浅薄在思想上,浅薄在趣味上。他们的文字可以很老练,但是内容却很苍白。文章缺少内心的力量,缺少我们那个时代的大气,总显得小鼻子小眼的。其实文字粗糙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思想,有内心的力量,有真情实感。

1.中学生作文的“浅薄”之处

1.1追求轻浮豪华文风。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往好里说,是越来越唯美,越来越活泼,遣词造句的功夫越来越娴熟;往不好里说,则是越来越琐碎,越来越柔靡,或者用方方的话,是越来越小鼻子小眼,越来越小家子气了。可是中学生除了这些跨时空的通病之外,更突出地表现在对轻浮柔弱文笔的钟情与追求上,对女性化审美趣味的钟情与追求上。文如其人,柔弱的文笔折射出的是柔弱的人格。

1.2缺少当地特色文化内涵。当人们批评中学生作文喜欢编造故事,喜欢杜撰情节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显形的标志,即这些故事的背景多为异域他国。不是棕榈海滩,就是华府大道。即便是没有明显地域标志的,也要在人名上略施小计,不是托尼露西,就是巴博凯蒂。满分作文获奖作文一篇篇一本本,有显出民族特色,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吗?没有。

1.3没有鲜活的个性。有人认为以此要求中学生是否标准太高,强人所难。记得契诃夫有言,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不叫,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它们的声音叫吧。可是我们在中学生作文中,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1.4观点苍白无力。曾几何时,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这些理应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在作文中也不见踪影了,很难见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常常只有冗长而陈旧的事例的简单堆砌。思辨能力的严重欠缺使议论文写作水准在整体上较之前些年有大幅度的后退。

2.作文“浅薄”的原因探析

当代中学生成长的文化语境,一言蔽之,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生产快乐”是媒体高举的旗帜,而旗手则是当代英雄商人。消费社会不遗余力地鼓吹与营造的是一种阴柔之美,娇媚之美,秀雅之美。为了克服审美疲劳,它必须不断强化刺激,不断升级版本。人的趣味的培养,无疑是受媒体影响的,何况青少年写作,原本就有很强的模仿性,此所谓白沙在湿,焉有不黑之理。

思想的深度自然与年龄和阅历相关联,所以片面过度地强调“深刻”,对年青人也不见得是好事,不过这并不能成为见解肤浅的托词。如果说他们缺乏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的思想历练的话,那么从书本中间接获取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如前所述,正是阅读活动中对经典的日益疏离,对消费文化快餐的天然亲和,耳濡目染,浸淫其间,又堵塞了这一重要渠道。简言之,“浅阅读”与“浅写作”有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至于叙述故事偏爱异域他国,欠缺民族标志,则明显可以看出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覆盖。有文章言,不出北京城,就能“游遍美国”,说的就是这种不良文化倾向。学生起而效仿,自在常理之中。

3.解决作文“浅薄”的策略

3.1重视学生的价值观。作文的批改中贯彻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以及这种价值标准是否会抹杀考生的个性,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批评者声言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单一的话语模式早已为现代文明所摒弃,力主在放开文体限制的同时也应该放开思想内容的限制。而学生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大而言之,关乎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小而言之,也是与语文科目的课程标准紧密相关的。在充分利用高考指挥棒的“权力话语”,理直气壮地宣示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还是得学学孔夫子“当仁不让”的精神。

3.2重视文章的立意、思想及内容。虽说从理论上讲,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的界定,已不存在多大的争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左右偏摆,却是客观存在的,而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工具性一面的突出又是不言自明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上,那些语言娴熟功夫老道的文章常能使我们刮目相看,至于立意之浅近高远,思想之轻薄厚重,内容之空虚充实,亦即文章的灵魂怎样,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有业内专家大声疾呼“阳光作文”“内容为王”,可谓匡正时弊之言。

3.3重视审美的情趣。在趣味的培养上,不妨多一点黄钟大吕,少一点浅吟低唱;多一点沉实厚重,少一点空灵高蹈;多一点素朴本色,少一点错彩镂金,虽然后者同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动向,鼓励他们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充实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作者单位:如东县马塘中学

猜你喜欢
趣味中学生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