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年轻教师备课思考

2009-10-27 10:22杨永林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思路新课程教材

杨永林

安徽省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了第三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去年笔者有幸参与高中语文教学,亲身体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一年下来,感慨颇多,收获甚丰。现在就单从备课这一方面谈谈个人体会。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指备教材,写教案,以供课堂教学时用作蓝本。不少语文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总结文章特色之类,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罢了。这种备课只适用于应试教育,适用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能适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备课,特别是年轻老师备课,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备教材,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

所谓备教材即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首先要熟知教材,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把握教材提供的信息、知识点。找准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方法,确立三维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备教学思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定要胸有成竹,有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要注意思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教学中存在着突发性问题,教师要随时准备调整思路,随机应变。但只要抓住课文的纲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书本,搞通、搞清、找准需要讲解的问题。弄懂了书本的内容,也就做到了胸有成竹,也就做好了第一步,写好了教案。

二、备学生,培养驾驭学生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能力、知识储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只有通晓学生现在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储备,才能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抓住每一个学生,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切忌不顾学生反应,你听你的,我讲我的,只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不负责的行为。否则害学生也害自己。学生成绩提不上去,自己的业务考核成绩也不高。

三、备课堂,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教师的绝大多数教学工作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这一点一定要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虽然是平等对话,课堂中,依然要确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导”的方式,“导”的思路,“导”的结果,要在备课堂时完成。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情况调整“导”的方式和思路。在备课堂时有两点需要切忌:一忌课堂过于沉闷,学生一言不发,教师滔滔不绝,演“独角戏”。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发言的积极性。二忌课堂过于活跃,使教师难以掌控,以致上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被打乱,难以完成任务。教师要有一定的高度,要提纲挈领。打个比方说:学生是孙悟空,教师就应是如来佛。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反应如何,都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有了这样的高度,教师便具备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随心所欲的投入教学中,使课堂有张有弛,积极活跃的发言、参与也有沉静的思考。

四、备自身素质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各方面都不成熟,都需要注意。单从教师的语言来看,年轻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因为年轻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语言拖沓、随意。本来用一句话能清楚表达的意思,总会用几句话来完成,既占用了课堂时间,而且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语言一定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以免负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切忌以下两点:一是大量使用口头语。比如:“是不是”“是吧”“对吧”等等。二是语言随意。这里指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教师脱口而出的没经过认真思考揣摩的语言。这些语言因是脱口而出,往往不够准确,甚至误导学生。比如,笔者曾经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那么应该怎样评价咱们的荆轲形象呢?”“咱们”一词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合理的。评价历史人物要本着客观、全面、公正的态度。而“咱们”一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是笔者的一次教训。而这只是语言方面,其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年轻教师多注意。

以上便是个人从事新课程高中教学的一点小体会,希望对年轻教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恳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语文组

猜你喜欢
思路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不同思路解答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