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09-10-27 10:22解丛博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思想品德人文

解丛博

“为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科的性质特点所作的规定。可见,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教师还要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语言上充满人文关怀

语言是一种感人的力量,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求标准,而且要注意说话的语调、语气。语言上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例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不说“你怎么又迟到?”而改为:“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听到这样的问话,对教师产生好感,就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因此,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师用语言要和谐、亲切,学生听了才会产生愉快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发展,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耐心地体悟,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例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日新月新我常新”时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时,我先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坐公交车上课,车上没有空位了,我旁边座位上坐着一位身穿红色连衣裙,乌黑的长发瀑布似地披在肩上的漂亮姑娘。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她的身边,车又拥挤又颠簸,那农村妇女一手紧抓托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不时碰到那位姑娘,连声说:“对不起。”只见那位姑娘一边拍打着衣服,一边说:“真倒霉。”故事讲到这里,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讲述下去,而是让学生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于是有的学生说美应该由内而外散出光芒;有的说杨利伟成为学生的偶像,说明内在美胜过外在美;有的说气质和个性,应是人生必备的素质,只有脸蛋漂亮也不是件好事……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创设情境,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组合起来

人文精神不能独立在人文知识之外,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其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归因,让学生主动学习。把知识融入到人文背景中,使知识与人文精神融合,学生从中明白了各种精神与生命息息相关,要关爱各种生命,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也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更新观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社会的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国家的兴旺发达取决于人才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四、结合重大时事,渗透人文思想

通常说来,当国家有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时,恰当的利用好这些事件,结合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就可以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例如,2001年7月13日晚,中华儿女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权。通过对申奥成功的相关报道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指出对我国而言,主办奥运会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这期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为办好奥运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而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内容,并且也与相关课文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培养。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知识,一要掌握思品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基础知识;二要用新知识新技能装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要掌握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让知识回归生活。总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心灵,强调学生个性,完善学生是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体育运动学校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思想品德人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