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动感

2009-10-27 10:22屈利萍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腰鼓安塞情感

屈利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积极的“动”体现出来。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动态效应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让学生动脑

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中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人特有的认知活动。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第一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那只羚羊哪去了”一句,要求学生去琢磨妈妈当时的心情,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体味人物思想感情的落脚点,学生也很有兴趣把它弄清楚。学生结合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交流体会,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抓住“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及“从非洲带回来”等语句,体会到妈妈一旦发现女儿桌子上不见了这个家里的“宝贝”,心情该是多么着急。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让学生动口

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说教现象仍屡见不鲜,这种说教留给学生的往往是被动的接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语文是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开口说话,学会表达。

我首先规定自己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堂课设置5分钟口语训练,或讲故事、说成语、赏析一段文字等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使学生充分展示口才。在作文课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极大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说话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给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三、让学生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去打动学生。惟其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比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我采用了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的对安塞腰鼓产生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带着激情进入角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习高尔基《海燕》时,我在介绍完文章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激情的朗诵,再通过精练的阐释,把学生带入无产阶级革命者与沙皇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历史时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的英勇无畏。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老师的激情诱导下。

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四、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纸船》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叠纸船,并写上祝福的话语,然后放到河水里,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冰心诗中对母亲的情感。

此外,我还让学生尝试做小记者、小编辑,深入学校、家庭、社会搞调研,增强其动手能力。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虽不太成熟,但的确在调动学生活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我的课堂一改气氛沉闷的毛病,“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香河九中

猜你喜欢
腰鼓安塞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安塞剪纸
啊,腰鼓山
情感移植
安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治理技术探讨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